台北早就超越新加坡,但八年要做的不是超越

一年前提了兩個關鍵字:Civic Technology 和好的工作機會。”Civic Technology” 中文沒有比較好的翻譯,「公民科技」或是「市民科技」隨人高興。請詳 Knight Foundation 的 Civic Technology 現況報告,這邊有很棒的討論,我摘錄結構內容如下:

  • 新創地圖 – 主題分布和趨勢
    • 政府資料、社群組織、社交網絡、群眾募資、協同消費等。
  • 創新聚落 – 投資行為和分布
    • 開放政府創新聚落:資料近用、資料工具、公眾決策、民參回饋、視覺地圖、投票表決等。
  • 社群行動創新聚落:公民群募、社群組織、資訊群募、社區論壇、P2P分享等。
  • 投資分析 – 財源和資本來源
    • 投資機構:Omidyar Network, SV Angel, Start Fund, Y Combinator, Lerer Media Ventures, General Catalyst, Benchmark Capital, Andressen Horowitz
    • 基金機構:Knight, MacArthur, Hewlett, Rocketfeller, Points of Light, Open Society, Code for America, Ford, Kauffman, Gates
  • 個人投資:Ashton Kutcher, Sean Parker, Guy Oseary, Esther Dyson, Aviv Nevo, Alexis Chanian, Peter Thiel, Marissa Mayer, Jeff Bezos
  • 公司機構:Google, Dell, Zipcar, SXSW, Obvious, Nelnet, Daimler, BMW, Benett Coleman, Comcast
  • 快速摘要 – 策略意義和未來

為什麼:1) 因為新加坡缺乏 “Civic sense”,所以你台北會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或是這樣說好了,你台北的 civic technology 有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多樣性跟城市人口、面積是沒有直接相關的。2)  Civic technology 的「市場」就是 internet governance 和 democracy。

台北走過了什麼階段:很幸運的是,雖然這幾張圖畫的不好,但可以提供一些台北的 civic technolgy 已經走過什麼層次的角度。例如:資料開放才知道資源配置(2012年簡報第四頁),一路走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2013年簡報第七頁)等。

台北在亞太的意義:挑 civic issues 為主戰場,可提供很多北方突破泥淖和南方國家(城市)轉型的巨大啟示。這點我過去五年來一直在 blog 多次提到,是一般媒體沒抓到的觀點。再加上國家城市城邦化的趨勢,能解決城市發展的問題,就是台北這八年可以引領發祥的價值。社會問題這麼多,能好好正視解決才有機會。

所以這八年要做:運用 civic technology 找出城市的問題,運用 civic technology 解決,成就 civic technology 生態圈,讓年輕人有好的工作,這樣台北就是一個真正的網路新都,而且亮眼的存在於西太平洋的島弧。這意義可是世界級的,是天上掉下來的翻轉機會。

Made in Taipei:.taipei 做的好,台北就超越了。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