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辦這一場粗估兩三億不多 [i],以首爾市規模來說在財政上完全不是問題,專業的接待人才和產業也不是問題。
2) 來的都是學生,學生之後自然有四大企業聯合捕獲 (talent acquisition)。某星星集團很喜歡學生,而且長期在全世界有培養計畫。反觀台灣各大企業… (咳嗽)。
3) 全球學生的好感就是城市印象的最好指標之一。
4) 運動賽事(即使是世大運)也有這種效果,運動/文化/產業可是和演唱會在全世界都具有同等甚至是更大威力的。只是台灣的運動產業很稀微,培養出來的整個生態對於 (a) 城市發展 (b)台北與其他城市人才銜接這件事上,幫不太上忙。世大運的好選手以後進國營/企業(合庫、台電)的運動代表隊?別傻了。
5) 運動賽事是一個很龐大的組織動員 [ii],難度不容小覷,但老式花錢的方法實在是太資本密集。這年頭拿城市的機敏資本槓桿國際影響力才是正道,因為時代變化太快。
6) 這個局比較聰明的是牌子還是首爾的,之後整個生態圈可以輸出(這可能也是他們的計畫之一)。台灣想這事總是缺了再輸出的「公共性」這一段(都被一些公司拿著城市名義自行在海外兜售)。EU 也是也有個 consultant network,這點南韓學的很精。
[i] http://seoul.globalhackathon.io/
[ii]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Olympic_Event_Organization.html?id=XFx8s0IBat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