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雪隧假日塞車不能單純訴諸理性

當困在某個問題,百思也不得其解時,或許把面對的問題置換,重新問另外一個問題,反而能夠找出解決困境的解答。最近從不同管道聽到有些機關想採用時下流行的「大數據」來解決國五擁塞的問題,我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比如說從最近沸沸揚揚的國五擁塞問題,交通部部長4月13日在立法院的報告 [a],我摘錄幾個要項:

  1. 地區交通施導及管制
  2. 即時交通資訊提供
  3. 強化公共運輸服務
  4. 落實緊急應變措施
  5. 宣導民眾最好事前規劃

我們先想想,為什麼大家要走國道五號?選擇走國道五號是「理智」的判斷,還是一種兼具理智、情感、印象,甚至是基於「慣性」和無奈的判斷?

對我來說,當然是理性的判斷,我的理性來自於幾個判斷的準則。就先把我的狀況歸類為情境A好了:

  • 假日宜蘭很多人,所以就算要去,也要避開尖峰時間。
  • 我比較想往東北角走,往東北角的「路線」非常多,根本不用走國道五號。而且隨時可以停下來,雖然路邊沒有什麼商店,但準備一些零嘴就可以讓全家大小都玩的很快樂,搞不好連規劃都不需要規劃,想走就走。
  • 高速公路風景實在很差,高速公路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趕路,但我旅遊的目的,旅程本身就是目的啊,所以大多數的時間,根本不考慮國五。走北宜公路還比較愜意,可以停坪林晃晃,租車、散步、吃點山產。飯飽茶足,再往頭城。
  • 家裡有小朋友,不太可能搭公共運輸,主要是東北角和蘭陽平原的公共路網應該不會方便到哪去吧?假日的時候,我總是在社群媒體看到宜蘭人的抱怨,連當地人要從頭城北到頭城男沒有私人載具(如摩托車)都搞不定了。更何況是我們帶著大包小包的旅客?

以情境A來看,「速度」顯然不是主要的考量點。旅途的安排和規劃,對我來說根本不是單純的A到B點,會有「人」的因素,例如旅客本身家庭組成、經濟條件等。而且讀者可能沒注意到,我不會用「替代」路線來描述我所規劃的路線。台灣高速公路的旅遊經驗是很差的(我在將近二十個國家騎過車,上過高速公路)。不一樣的路線各有特色,高速公路(如國五)只是路線的其中一條,而其他的路線對我來說,也不是「替代」路線。所以像我這樣的旅客,交通部的疏導及管制,不管是什麼樣的措施,基本上都幫不上忙。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這家人還真是好心,幫了交通部少了一輛車卡在雪隧,減少一個車次的假日路怨。

但我為什麼會發展出這種想法?擁有這種想法的家庭如果可以「紓緩」國道五號的假日壅塞問題,那麼讓這種「旅遊意識」更為普及,交通部在目前的政策溝通,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地方政府的角色是什麼?

我的理性不是「交通工程」的理性,而是「人性」的理性。交通部這篇報告內所的舉措,我感覺把人都想單純了,所以解決方式也很直,很難讓最後一哩的用路人受惠。搞不好你認真看過之後,才發現根本搔不到癢處。

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問的問題一開始就以解決「瓶頸」為出發,自然就會困在這些現象之中,而忽略了人的旅遊需求,不是那麼理性的,駕駛行為也屬於這個範圍。有一本書講了不少這方面的現象。

我們試著換個角度來問問題,例如:

  • 為什麼要假日要跑宜蘭?
  • 為什麼塞了一次之後,你明知假日走國五會塞,還是要走第二、第三次?
  • 南港、貢寮和頭城這三個點所圍起的範圍,假日你走過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

再換另外一種問法:

  • transit 的 cost 是什麼?
  • 旅客如何評估 transit 所造成的 cost 的影響?
  • 這 cost 是時間、還是錢(透過票價差異或補貼可彌補),還是其他更複雜的因素?

我們還可以問更多的問題,而且有系統的問問題搞不好可以找出更核心的肇因。從肇因就開始分流,提供誘因,讓分流和阻斷的效果先於旅程慣性規劃和結果發生之前(到宜蘭、走國五),或許能發展出更為有效的機制。

再看一次這份報告,各位想問什麼問題?

[a] http://lis.ly.gov.tw/lydb/uploadn/104/1040413/9.pdf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