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智慧新台灣政策白皮書】,算是台灣最大的作文比賽。有幾個環節是通篇缺乏的:
1) 現況分析:從已知社會和網路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和挑戰回推,而非從許願清單 (wish list) 拉拔和推敲目前的資源配置。
2) 風險分析:任何政策都有風險,而且數位或數據相關的風潮,不會只有正面影響,也會有負面的影響。政府對於數位政策缺乏風險評估的習慣,這是很偏廢的。
有幾個其他的問題:
3) 期待管理:白皮書包山包海,大而不當,雜而無神,「瑜不掩瑕」。若未來 under deliver 會有很大的期待管理問題。
4) 層次混淆:這部份以「智慧生活」分組章節和討論狀況最為嚴峻。白皮書、綠皮書、公共諮詢、上游策略、下游應用、問題和資源盤點,傻傻分不清。甚至有些國際通用的基本定義(如 open definition)也是到了三年之後才正式被正視。這種時間差是不可思議的,造成各種溝通的無效化的社會成本也是非常可怕的。
5) 發展目標和願景:有兩個方向,一個從 MDG 系列下手,但這當時沒好好趕到,SDG 或許可以及早近距離研究、因應或繼承。另外一個是從 last mile 或是採用 “backward” 的方式推回來想。如此一來這麼多的許願清單,才有辦法在多變的數位時代,解析出清楚層次和具體方向的可能性。
6) 關於社群:社群是一種機制,不是指特定團體(們)。社群的英文就是社區 (community),所以政府跨部會之間當然也可以有社群。社群是突破(或緩和)現有身分認同、法規架構和利益考量牽制之下,所造成面臨新興議題無法以既有組織架構而推動的一種有效機制。社群的概念並不新穎,在政府之內積極鼓勵自然社群生起,或許能更強化自身的橫向溝通於連結,有效抵免人亡政息的計畫失敗後座力和政策延續的阻斷力。
7) 關於 UN-GGIM:智慧災防部分,UN-GGIM 的各種訊息多半有中文,這個計畫之目的並非加值,而是專注於解決各種地理資訊治理的一個國合機制,是從當時 UNDESA 再分出來的計畫。白皮書對於這種計畫的介紹,應該要有正確的篇幅,不然就不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