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不太習慣引用 Inside 的報導,不過為了提供文本所以為之。我在現場聽到比較關鍵的要點(這不是會議記錄,所以不會很準確):
-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思考要不要總量管制
- 白領技術性人才的數量,十年來都是一萬二到一萬五
- 僑外生約留下三分之一的人,5700比1700人等,僑委會開什麼課一年開兩千班?海外華人攬才?查一下資訊
- 外勞六十萬,產業外勞有三十六萬,其他白領加總一萬多
- 資深外籍技術人員可否留下來(如廠長),超過九年以上的大概三千位,有評點制度
- 顧立雄的問題:外國技術人才要不要行業別,田野調查給誰做?究竟是那些產業有強烈需求?達到大家的期待?政策的目的和施行的做法?兩方的論辯落在那些行業?新創產業的定義是什麼?創業拔萃方案算是充要條件?創新團隊為什麼要有混血團?外籍人士是不是希望成為我國人民的一部分?就業服務法和外籍人口歸化的政策?勞動部的想法是什麼?
既然說到人才培育,我對於新科立委本身為社會人才培育之對象,可能興趣還更高。對於新科不分區立委(不針對單一)的看法:
- 新科立委全部缺乏內部建立和運用 issue tracker 的能耐
- 同黨團交接純為口頭和落入古早類比作業模式
- 選民服務尚未顧客關係管理化 (CRM)
但本國立委應該是不負責政策制定的任務(非內閣制),此是行政團隊的功夫。所以新科立委職涯轉換後要如何抓心理的分際,以前歸屬之團體現在可視為利益攸關者團體,這點不知道在其心態轉換的歷程是什麼。
感覺能進一步累積探討的(太多了,免得每次都要聽業界科普座談):
- 白領藍領在台外籍人士在台工作狀態
- 入籍之人口和社會經濟狀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