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被加入各種看起來 “smart” 的元素也不是一兩天的事。這幾天談到這話題反而是越來越有感覺。就從 “smart” 一字來看,譯為「小聰明」應該比「智慧」來的更為貼切,例如:
- 智慧城市實證場域 = 小聰明城市實證場域
- 智慧城市願景館 = 小聰明城市願景館
- 智慧生活 = 小聰明生活
- 智慧建築 = 小聰明建築
- 智慧教育 = 小聰明教育
- 智慧應用 = 小聰明應用
- 智慧樓宇 = 小聰明樓宇
- 智慧家庭 = 小聰明家庭
- 族繁不及備載
「小聰明路線」不必然不能為之,甚至說的更通。想想「小確幸」也是為台灣的文化輸出打下不少豐潤基礎,以目前情勢觀之,資通訊產品和服務的「小聰明化」,若能搭在小確幸的基礎上發揮,倒也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線?
當然,以上都是開玩笑的(要認真也行)。下週一台北市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揭牌,身為委員會的一員,總是必須要很努力才能找到可稱為「智慧」的元素。或許整個城市的治理還不到智慧的層面,或是我等也只有小聰明水平,自然還摸不著頭緒。
最近也跟荷蘭某市的團隊線上交流,他們應該還在飛機上,下週也會到台北。大致來說他們的經驗是:
-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這個城市百年來是如何發展的
- 智慧城市只是智慧社會的中途站
- 由上而下的創新反而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
- 地方政府是一個安全瓣的機制(之於技術破壞和矽谷派人士)
- 城市的人是所有事情的主體
小聰明、大市民,誰有智慧,還真是一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