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智慧城市和新南向政策

針對這則新聞報導,我的一些觀察和疑問。

1. 台灣一般學界對於「智慧城市」可能尚無專門專科研究,多為分科自理,缺乏整體智慧城市發展之系統觀,例如通訊作通訊,規劃紙面規劃、建築搞硬建築、水利玩水利、交通自己來,而資通訊則是追著賣設備。系統觀的缺乏將成為執政團隊「新南向政策」,或是任何想做全球智慧城市生意業者們的主要罩門。

2. 台灣目前地方政府之智慧城市計畫尚無輸出之價值。自己喊是一回事,在商展上獲得好評也仍屬商務客套話。其他境外城市是否會允諾買單,還有 98% 路還沒走。

3. 台灣一般智庫普遍缺乏市場觀,對於拓展印度市場可能之直接助力仍屬杯水車薪。是否擁有足夠的市場觀將會在策略面影響到能看到什麼樣的挑戰和機會。

4. 在印度常駐之台籍人士可能不超過一千人?而在台灣常駐之印籍人士呢?或許台灣才是印度人才的淨輸入國?

5. 智慧城市一定會跟政府打交道,在印度就是跟印度的地方政府打交道。智慧城市服務的整套業務服務流程和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而印度地方政府的「效率」,可能也要花些時間適應。

6. 印度的智慧城市計畫相較於台灣,更專注於整體城市的發展和環境構面的因應。台灣喜好將任何領域掛上「智慧」兩字就搭上智慧城市列車的習慣,在印度一、二級城市可能都不太行的通,例如智慧家庭、智慧醫療等,完全不在智慧城市的範疇,甚至電網和能源等通常也不屬於印度智慧城市的範圍。

7. 印度在2015年底人口已經逼近十三億人,此國之複雜度極高,最好不要小看這個國家,要有新型態「接入」的策略和手法。

8. 印度在某些領域有不少法規和習俗之「壁壘」,在城市發展和資通訊領域交錯的「智慧城市」,也是有不少地雷的。

9. Modi 政權的智慧城市計畫早已啟動,半路要如何殺入可能需要超高的智慧。

10. 台灣的各種「智慧城市」吶喊混雜了解決「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問題意識,這點可能自己要先搞清楚才能重新適應和準確的看待印度市場。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