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笑,不知道台三線的人可多了,你可以做個實驗,問問身旁台一台二台四台五台七台八是什麼。
最近在台北發生的時事剛好都能講上一兩句話。身為曾經可能是第一位將台灣所有省縣道騎車完成的候選人之一(2006年),也來講幾句話。國會代表對「台三線」缺乏知識沒有感情,這狀況是很普遍的。
1. 不知道台三線的人很多
對於長期生長在都會區的民眾(台北市尤其嚴重),省縣道沒有印象是很正常的。
2. 省縣道的輔助角色
省縣道在「公路旅遊」被賦予的「任務」,多半是輔助主要幹線的交通「運輸」為主,例如國道或快速公路的「替代」道路,或是嚴重滯塞的「疏散」路線。
3. 省縣道公路旅遊的體驗
省縣道不若國道,並非只是從「A點到B點」這麼簡單。台三線北段在竹苗地區有不少景致文化,很適合駐足體驗。但我們由旅遊或是更精確的「體驗」角度來看,到底哪些地方少做了什麼?
道路的編號和命名就是一門大學問,也是最重要的學問。就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行政區主要可分為都道府縣,在道路分級上,大致可非為:自動車道、一般國道、都道府縣道、市町村道、林道、收費道路或是未編入的各種道路。
例如:
- 舊稱甲州街道,現為國道20號
- 東名高速車道(無編號,高速自動車國道,亞洲道路系統編號是 AH1)
- 阿蘇登山道路,俗稱為日田往還(國道212號)
- 高野龍神環遊道路(國道371號)
- 渋川松井田線,又稱榛名山道路,漫畫稱秋名山道路(群馬縣道33號)
- 嵐山高雄景觀線(無編號)
- 長野縣道502號奥志賀公園榮線(會到野澤溫泉)
這樣有編號,有起迄地名稱和俗成的道路命名方式,並不是只有觀光等級的道路所獨享。這是很非常普遍而且有系統承載地方文化「命名」的普遍作法。
對照到台灣:
- 台2甲,俗稱陽金公路
- 台13(在哪?去哪?)
- 省道台3線(俗稱?在哪?)
- 省道台21線(俗稱?在哪?)
- 縣道185(俗稱沿山公路)
- 縣道126(俗稱?在哪?)
- 番花路(縣道144甲)?當地人真這樣喊的?
- 大華公路,這俗稱跟嘉義和竹崎有什麼關係?
舉日本為例之目的在於,除命名之外,用路人在通過不同行政區界時,若多加留心路肩,每隔一段距離都能看到一個明顯的標誌,這標誌類似台灣道路的里程標誌,但在目的、設計和用途則是大異其趣。自動車道所設立的標誌比較明顯,有城市意象的圖示,例如走東名自動車道往西進入靜岡縣界。縣道的標誌較小,例如在長野縣進入野澤村。
我認為新任的交通部和文化部部長應該針對這個命名和交通標誌的體系重新好好研擬,這對於交通本位管理思維的轉換、地方文化意象的展現,都是很好的出發。
內山公路應該是南段的俗稱。
台3線的俗名是“內山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