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些針對亞洲矽谷的討論,國發會的草案跟土地分區使用、產業聚落和學研機構有關,也有人說笨蛋,一切都是跟人有關,跟冒險有關,跟創投有關,其他都不重要。這些說法在某些層面都是對的,只是任憑一種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 隨意拼湊起來,都不足以成為真的亞洲矽谷。
本來是政府早就該做的功課,我就簡單查一些資料提供參考。
我們先簡略來看矽谷的「人」的多樣性,再從矽谷的簡史開始看起。首先,從矽谷很基本的一些人口面貌數字來看看矽谷和桃園目前到底有多麼的不一樣。
美國加州矽谷
行政區範圍(定義)
- Santa Clara County
- San Mateo County
- Alameda County (Fremont, Union City, Newark)
- Santa Cruz County (Scotts Valley)
- 面積:約4,801平方公里
- 人口:290萬
- 家戶所得中位數:98,553美金 (Santa Clara + San Mateo in 2014)
- 新生兒:約31,500人(2014)
外國出生人口:約105萬(佔總人口36.3%,全美平均為13.1%)
- 墨西哥:21%
- 中國:14%
- 亞洲其他:12%
- 菲律賓:11%
- 越南:11%
- 印度:11%
- 美洲:9%
- 歐、非、大洋洲:1%
人口結構(歲)
- < 17 @ 23%
- 18-24 @ 8%
- 25-44 @ 30%
- 45-64 @ 26%
- > 65 @ 13%
種族
- 白人:36%
- 亞裔:31%
- 西班牙和拉丁裔:26.5%
- 黑人或非洲裔:2.5%
- 其他:4%
教育程度
- 研究所以上 21%
- 大學 26%
- 專科 25%
- 高中 16%
- 低於高中 12%
語言(居住五年以上家庭使用語言 2013)
- 西班牙文
- 中文
- 其他印歐語系語言
- 越南文
- 其他亞洲和大洋洲語言
- Tagalog
台灣桃園市
- 面積:約1,220平方公里
- 人口:250萬
- 家戶所得中位數:約20,700美金(蘆竹區)
- 外籍人口:約12萬(約佔總人口4.8%)
- 新生兒:約18,000人 (2014?)
人口結構 (2015)
- < 17 ?
- 18-24 ?
- 25-44 ?
- 45-64 ?
- > 65 @ 15.75%
種族
- 漢(包含閩、客…)?
- 原民?
- 其他亞裔?
- 白人?
教育程度
- 研究所以上?
- 大學?
- 專科?
- 高中?
- 低於高中?
語言(居住五年以上家庭使用語言):
- 漢藏語系(台北國語、河洛、客)?
- 其他亞洲和大洋洲語言(菲、印、泰)?
- 印歐語系語言?
看出了什麼不一樣的面貌?在「人」的多樣性上,桃園可能永遠不會是矽谷的水平。這不是說不好,而是說在多樣性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這點要先有體認,而且最好是在公務體系之內有很確實的體認,因為人口面貌的數據是比較可以掌握的,也是「測量」自己是不是足以「承載」人才來源多樣性的具體指標之一。一般縣市政府主管民政、或是統計、普查等單位,在推動亞洲矽谷的草案上,本來就應該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在這次的草案,我想他們都被踢到了一旁。
好了,接下來看一看矽谷的「簡史」。可能有些歷史事實和各位的想像會非常的不一樣。
矽谷簡史年表
- 1942年史丹佛大學設立秘密研究機構,承攬美國軍方研究計畫
- 1946年二戰結束後,矽谷之父 Frederick Terman 擔任史丹福工學院院長
- 1951年財務困窘的史丹佛大學將209公頃之土地申請變更為輕工業用途
- 1953年新史丹佛產業園區 (New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成立,第一家進駐的業者是 Varian Associates,其主要的業務項目之一是原子彈引信。惠普、奇異、柯達和 Lockheed 等是早期園區進駐的業者。到50年代末期,Lockheed 已經當地聘用員工人數最多的公司 (Palo Alto)
- 1953年在園區成立之後,規劃更為大型並善用史丹福校地約8800公頃的整體計畫,並且到歐洲布魯塞爾招商
- 1958年 Fairchild 半導體公司在當地正式成立,後來的半導體大老都系出此門 (Palo Alto, Suunyvale)
- 1959年 Draper, Gaither & Anderson (DGA) 第一批美國西岸的創投成立 (Palo Alto)
- 1961年,傳奇創投 Arthur Rock 搬到西岸
- 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 DARPA 策略性在各大學支持成立電腦科學研究機構
- 1968年 Intel 成立於 Mountain View
- 1969年 AMD 成立於 Sunnyvale
- 1971年 “Silicon Valley” 第一次正式躍上印刷媒體
[… 蓬勃發展期 …]
- 1982年在 DARPA 策略性投資計畫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雷根政府通過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ct,在聯邦小企業管理局 (SBA)、國防部、能源部和環保署所支持。為人熟悉的 “SBIR” 即是此一時期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 1983年在 SBIR 的推動經驗之後,通過孤兒藥法案 (Orphan Drug Act),成為透過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取得新藥開發和上市核准的管道之一
- 1964~1984年間 Santa Clara County 提供了203,000份製造業的工作,85%屬於高科技產業
- 1985年後,半導體製造業開始往東亞移動
台灣
- 1979年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動土(參酌史丹佛經驗)
- 1980年國科會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成立
- […快轉36年…]
- 2016年預計在桃園建立亞洲矽谷,已擇選中壢區之桃園捷運桃園體育園區站周邊土地(約3.81公頃)、楊梅區幼獅工業區內土地(約11.45公頃)、國立中央大學八德校區(約2公頃)等三塊腹地為執行基地,分別打造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幼獅國際青年創業園區、智慧產業育成中心
看到這裡,看出了什麼?有幾個說法都是正確的:
- 矽谷和學研機構有關:正確 (1942~)
- 矽谷和政府規劃有關:正確 (1951~)
- 矽谷和園區成立有關:正確 (1953~)
- 矽谷和跨境人才有關:正確 (1953~)
- 矽谷和創投有關:正確 (1959~)
- 矽谷和政府的小企業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有關:正確 (1982~)
- 矽谷的影響力超越矽谷:正確 (1984~)
但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可能台灣朋友會忽略:
- 矽谷的崛起和美國國防部的支持有非常大的直接關係(e.g. 網路也是美國國防部 DARPA 計畫資助而研究成立的)
所以國發會目前草案的問題是什麼?草案在選舉階段時提出為政見,本來無關痛癢,但要經過行政院同意的階段,確遭受到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大幅度質疑,那麼真正源頭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亞洲矽谷」相當不看好甚至反彈的聲音突然多了?
聰明的各位,要不要猜猜看?
參考資料:
- http://www.npr.org/2012/03/26/149404846/the-birth-of-silicon-valley
-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3/07/not-even-silicon-valley-escapes-history/27782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all_Business_Innovation_Research
- https://otl.stanford.edu/documents/JSstanfordpark.pdf
- https://www.jointventure.org/images/stories/pdf/index201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