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不會這樣看。但有幾點觀察:
1) 金管會的「金融科技辦公室」的成立要點太粗 [a],不精確。不相信可以對照所謂先進國家之相關,且具有官方色彩的辦公室或聯盟 (consortium) 的設置要點。
2) 「金融科技諮詢委員 [b]」已是既有但屬消極的公眾諮詢機制,若要檢討可由此開始。根據我所參加過的委員會經驗來看(包含有給、無給、聯合國計畫、國際基金會、國際志願者網絡、台灣中央部會和地方政府等),通常台灣政府的一個機關在因應「新挑戰(如金融科技)」時,類似委員會的設置和運作,堪稱是落後指標。
比如說我們來問幾個問題…
- 諮詢委員的任務是什麼?具體產出是什麼?如果沒有具體產出,那為什麼需要委員會?為什麼不走原有的公共諮詢機制?還是金管會本來就沒有常設的公共諮詢機制?
- 這個委員會所被交付的任務,其上位計畫是什麼?
- 諮詢委員是如何被選出來的?
- 諮詢委員是被哪些人選出來的?
- 諮詢委員被選出來的條件是什麼?
- 攸關金融發展的重大議題,諮詢委員為什麼不能公開招募?
- 諮詢委員可能潛在的利益衝突會如何處理?
- 有些社會賢達似乎是萬事通,身兼數十個大小委員會之職,這在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由然,請問台灣政府如何避免?
- 諮詢委員要不要背什麼責任?
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問題而已。
在我過去的經驗,尤其是台灣政府和相關機構設立者,無一例外,整體的「治理」水準可說是奇差無比。要問說為什麼金融科技的十箭會這樣射,「諮詢機制」和「諮詢委員」的運作是誰拍板說要這樣做的,要確實找出這些人是誰,這就是我大致的初步建議。
事實上,我四天前才收到某地方政府的來信,希望能約一些專家來給些意見,我回信問說,到底這次會議的目的是什麼,跟哪些事是否相關,然後就沒有下文了。我問的問題對於另外十幾位專家應該也是有意義的,但若是連回信都沒有回,別說跑一趟,敲幾個字都是浪費生命。
至於金融科技重不重要,我倒是覺得從金融改革面來切入,可能對台灣還比較重要一些。
[a] 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479&parentpath=0%2C7%2
[b] 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480&parentpath=0%2C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