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的起落

公司有起有落頗正常,私人公司沒必要多談,但我認為比較關鍵的是,私人公司的主事者們若在公共事務「力主」要非常高調而且很有意見,並且具有「不對稱」的影響力,樂於積極運用其影響力(例如 publicity)轉嫁資源到單一企業,或是樂意被巨量放大其代表性,這等例子在東亞國家和市場實在是層出不窮。

我所謂的「不對稱」就是,例如隔壁的一家機車行去年一年營業額也有新台幣一億多之譜, 安安靜靜搞了四十年,但老闆講什麼話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地方新聞紙關注,更遑論是被邀請到地方政府的「#道安會報」。因為這樣的機車行並非少數(通常很低調),他們所洞知的領域知識和市場機制訊息,本地的運輸管理體系不一定看得上眼。雖然在很多交通運輸的政策發展過程 (PDP) 當中,他們所扮演的第一線角色實質上應該是非常關鍵的,但總是不太有機會進入地方公共事務的「圈子」。但一年營業額不過百萬或千萬之譜的「明星」公司,卻能成為各種場合的座上賓,極大化其代表性,這是很令人莞爾的。當然我不是說營業額的多寡是檢驗「代表性」的基準,但至少名實相稱,層次分明,可能是我個人比較樂見的發展。

「機車」是一個政府政策嚴重怠惰下的例子,當然所謂的 #網路政策 也是最近在很多場合被高調提起的好例子。能被以公共事務角度來談論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我覺得或許有些人可以多多研究這部分。尤其是這麼多號稱「智庫」的智庫,不是都在抱怨自己是「庶務二課」?

媒體想有(或享有)智庫的光環,但仍舊無法取代智庫。報導歸報導,再深入的報導都只是報導,智庫有其應該扮演的角色。這一環沒有認真做好,各政策發展環節還是會很積極的「錯位」「搶位」發展。事情一急,壓力一到,圖窮匕現,荒唐事只會更多。菜鳥上場,抓到看起來像武器的武器,就扔出去了。

媒體務「舞台」,智庫務「平台」,公司務「市場」,這樣切大概比較清楚。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