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提到貿協的原因有三:
- 只要在台灣待過資通訊的產業,不可能沒有和貿協交手的經驗。將近十年前曾代表公司在 Computex 爭取產品獎項,雖當時非負責展場策劃,但也在攤位支援過展產業務。對貿協核心服務有切身的感受。
- 貿協在不同年代,在台灣產業對外拓點和銷售扮演了關鍵角色,但現在是2018年,眾多型態的跨境服務和海外拓銷,貿協的角色是?簡言之,與當年其他計畫性經濟下的「機關單位」如出一徹,過去的成功經驗,反而是現在和未來的巨大包袱。
- 貿協在今年初的新聞記者會,可說是「完美」體現了「數位轉型」最糟糕的一面,非常令人不解與驚訝。
所以轉什麼型?為什麼要轉型?數位真有這麼重要?貿協又不是網路服務提供商,做得好好的,需要轉什麼型?假使妳是主其事者,要怎麼開始想這回事?
首先我們回顧貿協的核心任務是什麼。我們不看中文,看英文比較清晰:
- To assist Taiwanese businesses i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 To collaborate closely with Taiwanese government in trade policy implementation.
- To provide business consultation service and connect international firms with Taiwanese partners.
- To assume the role of “Smart Integrator” — complement government policies, facilitate industry needs and develop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唸起來有點怪,我們翻譯成中文。
(一)開發國際市場
(二)台灣政府貿易政策的執行
(三)海外商務服務
(四)以協助政策、產業需求之整合者自居,在全球開發新的商業發展機會
關於最後一項,我將 “smart” 刪除,因為這個字是贅詞,會妨礙我們理解貿協的核心任務。尤其是中文的「智慧」兩字,已屬陳腔濫調且無法定義之大雜燴。我們盡量避免使用。
過去做進出口貿易業務、代理、以海外客戶為銷售的製造業(如電子、工具機)、農業等,對於貿協的上述四項任務,一定倍感親切。從核心任務再展開,就是貿協的服務項目,例如展覽場地、調研報告、商務拜訪團等。貿協成立於1970年加工出口高速成長的年代,這些業務至今仍歷久不衰。二十年前 (1998) 我當然是還沒有機會和貿協打交道,但十年前 (2008) 和今天 (2018) 看貿協的服務項目和能量,整體而言,改變並不明顯。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而這也是主其事者第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為甚麼十年來沒什麼變化?為什麼二十年來會變化不大?台灣這二十年來變化有多大?全球的產業鏈分工有多大的變化?台灣主要貿易夥伴,在各種進出口商品和跨境服務的貿易額,變化是什麼?1970年代只要對美國和日本,對外貿易就足矣。1990年代大量產業西進,主要的貿易夥伴又多了幾個高成長的經濟體,產業和產業聚落開始外移。2010年後全球貿易變得更為複雜和碎裂,比如說,就以數位貿易 (digital trade) 為主,其貿易形態和 (a) 1970年~1990年 (b) 1990年~2010年的兩個20年期,就有截然不同的特徵。最大的改變是「超連結 (hyperlink)」的社會所帶來:
- 讓產製和運銷更碎裂和全球化
- 更多更小型服務和商品「進出口」
- 可供貿易的服務型態的轉變
- 商品和服務的綑綁
就以妳手上這支「手機」來看,它是貿易的空間、交易的平台、銷售的通路、資訊的管道、也是消費的商品、依賴的服務。為了讓這支手機的商品能夠順利遞送到妳手中,妳可以用它來連上網,跨境也可以漫遊打電話,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需要高度貿易整合的現象。
- 追劇,看的是 YouTube 或是 Netflix,兩者都是美商,但商業模式截然不同,對於台灣市場開放的的「跨境交易行為」也不同
- 廣告,用的是 LINE 或是 Facebook,一個是日商但由韓商控股,另一個是美商,商業模式截然不同,妳所付出的「交易費用」也有
- 銷售,上的是 Shopee 或是 Taobao,一個源自於新加坡,一個是來自中國
吃飯,在 Lalamove 叫了外賣茶飲,在 Foodpanda 叫了愛吃的披薩
以上所述都是「網路 (internet)」所帶來的跨境/消費行為的改變。在2010年之後,由於網路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生活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再加上上網人口在2015年已經突破30億人,這30億人生活的場域,堪稱是人類史上最大的連續貿易空間。此時,核心的貿易議題就成為了:
- 數據流 (data flow)
- 數位連結性 (digital connectivity)
- 相容性 (interoperability)
相較於1990年代所談的:
- 貿易、投資和服務聚落落
- 本地或跨境貿易便捷化
- 非關稅措施 (NTMs)
當時專注的是降低運輸和跨境管理成本。現在必須要看的主要貿易議題,完全不是過去所能想像的。

我們回到 TAITRA 的核心業務。再想一次,我們剛剛上面所提到的各種「使用情境」,哪些是可以被網路所取代的?
(一)開發國際市場
(二)台灣政府貿易政策的執行
(三)海外商務服務
(四)以協助政策、產業需求之整合者自居,在全球開發新的商業發展機會
基本上是全部都能被網路所取代。
但這個答案對也不對。
答說「完全可以取代」的,那個人一定是沒去過巴基斯坦和印尼。答說「不能的」,那一定是沒去過美國。但 TAITRA 的核心業務在(二)(四)有濃厚的市場經濟「指導者」意味。在過去那個年代,亟需 TAITRA 服務能量的業者,絕大部分是因為其商品(或中間財)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離市場非常遙遠,所以 TAITRA 被肩負開拓市場創造貿易機會的沈重使命。至於(二)政府貿易政策執行跟網路是兩碼子的事。(四)的部分有相當多大型的全球顧問。單以「商業機器」的維度觀之,就有一家百年悠久的 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的存在。
我還可以舉更多的例子:某A君在克羅埃西亞執業,專長是企業識別設計。十年前台灣無法拿到克羅埃西亞的簽證,但網路卻是暢通無比。在台灣的某B君發了一個企業識別的設計案子給她,她也很清楚告訴客戶她的服務能量有多少,只承接多少金額範圍的案件。透過 Skype 幾次溝通和檔案傳輸之後,擬定了雙方都可以同意的簡式合約。合約的範本則是由另外一個歐洲的線上商業服務商所提供。在經由美國的線上商業電子簽名服務寄出合約後,雙方簽署。首次付款後,執行,遞交,溝通,修改,來回幾次,完成,尾款付清,交付設計檔和設計元件。
這是一個十年前非常單純的例子,其實不簽合約也不會有什麼損失,有沒有「效力」也不是當時的重點。克羅埃西亞設計師所提供的勞務,台灣的B君採購,用美金透過 PayPal 付款。一件跨境服務(商設)綑綁商品(設計檔)的交易就這麼完成了。
在傳統搞報關貿易人看來,這算什麼貿易?但上面的例子是十年前,妳知道現在數位貿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嗎?妳透過電信代收,買過 Apple iTunes 上的遊戲 app 嗎?妳知道現代有多少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的貿易行為,沒有網路根本就走不通嗎?
那麼,剛過48歲生日的貿協,在這個年代要如何自處?是我們在年初記者會上看到的這些嗎?還是?
我在一開頭提到,貿協在今年初的新聞記者會,可說是完美「招喚」了高喊「數位轉型」和「數位貿易」背後最令人擔心的幽靈,因為這幾乎是所有台灣走過製造業那個輝煌年代的高階主管都會犯下的錯誤。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