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億大概就是將幾個浮上檯面的網路業者給了個閉門羹,但這事也不一定只能這樣想。銀行業在各地一項是高門檻,屬於高度特許的行業。網路雖然擴大「普惠金融」的客戶服務面,但在台灣即使有世界一流的高網路滲透率,但純網銀在過去只屬於天方夜譚的議題。近來開放純網銀討論,讓金管會被迫多次研究,背後承受的壓力可說是前所未有。但台灣的銀行服務相較於一些國家的銀行服務業,可說是數位化水準普遍低落。除了特定幾家銀行之外,數位服務的樣貌、友善和業務服務項目,根本是不堪卒睹。這可能是台灣金管相關法規框架和慣例綑綁下的後果,也是銀行業缺乏在在新時代出外追尋業務成長動能的肇因之一。當然,銀行業在海外放貸和信授業務跟不上國際水平,無法順利轉換多年來的境內業務能量,成為海外其他市場的跨境服務能量,這大概可說是金融創新「優養化」多年後的苦果。
這狀況和高度監理的一類電信服務如出一轍。
角度一:海外網路業者的積極態度
在日前沸沸揚揚的詢問者之中,當數 LINE 為其一。在我看來,其高層人士之招聘和更易,管理結構早已不若當初成長階段。現在可能是以電信、銀行、廣告等高階主管之銜命為首。此外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再從 LINE 在東證和紐約證交所的不佳表現來判斷,台灣作為利潤中心,加之 LINE 臺灣管理階層換馬,欲挾龐大使用者基數,往新服務高利潤的銀行戰場橫向挺進,這是看似合理的打法。
但一百億的門檻設下,LINE 無論是用什麼型態,這百億的入場券,可能就不是其過去區域分工和管理階層有經驗的新戰場。LINE Financial(東京)的資本額才五十億日圓,在台灣要自己投入數倍的資本,除非是日本和韓國願意「放權」,而且這個權還是日本和韓國真管不到的。
另外,「在台灣」這個市場要推出一個號稱「純網銀」,沒有人具有完整走過整條路的經驗。事實上這個「純網銀」可能還要下一些比較精準的定義,例如金管體系的會有自己的想法,從網路靠攏過去的團隊,也會有自己的想像。
任何一個以境外資本為主要構成的業者,就算真的想拿百億來摸台灣這市場,光是在招聘異質團隊,在內部的「管理」(公司),被外的「監理(金管)」和提供穩定安全的網路服務(網路的治理),這會是非常大的挑戰。
角度二:境內業者上了開放自由的網路
那麼,什麼樣的境內業者會想引資買這一百億的純網銀門票?會不會有人認為網銀竟然也要一百億(三億多美金)的設立資本,是不是太高了一點?
我覺得這事也可以從經驗來推敲,其一是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在台灣,所謂「純網銀」能提供什麼業務?比如說,傳統銀行提供 A 到 Z 的服務,這些服務透過網路來達成,是有必要的嗎?目前在台灣市場,有哪些具體項目的金融服務,若透過網路來提供,是可以有高於傳統銀行的客戶和利潤成長空間?這件事傳統銀行應該自己內部有團隊評估才是,但純網銀所需要的 IT 投資和管理的優先重要性,遠遠不同於傳統銀行的內部作業習慣。Legacy systems 本來在面對 internet 就顯得不知道該怎麼「轉型」才是有必要了,不只要拉一個團隊直接到網路,這團隊還不是只要面對網路客戶而已,很多原本內部的「公公婆婆」也是要顧的。這部分做的不好,哪個集團想自己腳踏兩了條船,到最後可能至少會沉一艘。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百億又或許不是那麼的不合理。另外提的有取的角度,想想我們路邊看到的分行有警政體系的保護,你覺得純網銀要面對全世界網路的「路人」,若只有一兩家網銀,那需要投注多少在網安、資安和其他的安全面向?
角度三:那麼,誰需要設立在台灣的純網銀?
金管會對於開放純網銀沒有一個官方的說法,但開放純網銀過去在2016年即有相關的討論。不過就像前面說的,所謂「純網銀」是怎麼定義的,遊說此帖的各方一定想得不一樣。在沒有討論清楚「為什麼」要有純網銀之前,這件事以外人來說也很難想的透。
當然,也有人會說大環境使然,所以作為「金融創新」的手法一,不得不開放純網銀。所謂的大環境變化的背景,如 (1) 超額儲蓄 (2) 少子化導致勞動力投入市場降低 (3) 區域經濟整合導致金融服務被迫網上跨境服務等。
我想 (1) 的部分,可能是目前絕大多數利益相關者的主要考量點,(2) 則是對於這些超額儲蓄的客戶們,等到發生的時候搞不好餘命已屆,是嚴重的問題,但不是當即的問題。(3) 則屬於台灣最弱最不會處理的場域,所以從 (3) 這條想回來的,大概沒有多少人。比如說,地下匯兌的問題嚴重,但這是剛性需求,移民來台或在台工作的數十萬東南亞勞工,在本地缺乏好的金融工具和能將他們納入信用體系的銀行結構,那麼純網銀是否可為一條「生路」?他們若在本地所建立的信用,回母國還能用嗎?這些勞工,許多在母國很多也是非傳統金融業者的服務對象,金融服務的「普惠」,是不是推動純網銀的最大永續成長動力(例如:中信金在印尼?跟台灣設立純網銀無關)?
這個百億資本額的議題其實很有趣,也是一個練習的好題目。需要「活水」議題的各方網路業者,不妨也膽大想想,細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