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春假期間,被問了關於最近風風雨雨涉及「資訊戰」的各式新聞報導的意見。我分享一些觀察。
- 相關「研究」的一點心得,包含聽來的或是在不同國家的實務經驗累積,去年到目前為主,我在不同場合嘗試談過不下十場,第一版的簡報也放在公開的網路平台,唯一點比較不同的是,我沒有(信心)猛下結論,或是把話說得很死。我沒有猛下結論,或是沒有把不同現象攪和在一起談,是有很多原因的,當然這也包含了我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更深切從理論和實務端的研究,而且要快,但這不是某種危機意識的點燃大爆炸。
- 目前從輿論上看到的各種狀況,比較接近網路上的「械鬥」或是商業行為的 “re-purpose”,甚至還不到「武裝衝突」的層次,更遑論要直接跳躍到「資訊戰」還是「混合戰」的討論。把械鬥的型態想像成是戰爭,這或許是不明智的。
- 網站的畫面截圖,很難證明什麼,至少在證據是否充分上的辯論,不容易站的住腳。這部分的求證和調查,需要平台業者的長期支援,公信力才會更高更持久。建立與平台業者的某種「合作機制」,未來才更有利於快速處理複雜的「舉證」和調查業務,或是說,才有機會針對各種影響安全的攻擊行為之屬性 (attribute),取得比較扎實數據,後續再來分析和判斷。
- 根據行政院所公布的「政務委員督導業務及審查法案分工表」來看,無論是在林全還是賴清德甚至是目前的蘇貞昌,負責督導通傳會 (NCC) 的都是吳政忠,但吳在 disinformation 的輿論幾乎是不存在的角色。輿論所熟知四處奔走的,卻是落到了羅秉成的身上。外界可猜想其分工紊亂,內部協調一直有問題。而當狀況 “escalate” 到足以影響「社會安全」或是「國家安全」時,整個節奏和分工就開始亂了「章法」。
- 吳政忠在 NCCSC(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揭牌時曾列席聽取報告,蔡英文也在場。不過這單位掛牌的目的,可能和 disinformation 沒有很直接的關係,但也算吳政忠盡到了一些檯面上的責任。其他合照入鏡的人,我的推斷是,角色搞不好可能比吳政忠還多很多。
- 對台灣而言,涉及資訊戰的主要網路空間 (cyber space) 之一,臉書當然是不可能不去討論的。但臉書港台相關人等一直找沈榮津出席大小活動也是有原因的。沈個人的經歷離網路非常之遠,外文能力也比較貧弱,這是普遍的認知。他對於網路大小事的了解,需要經過很多「轉換」才能 catch 到一兩個缺乏「系統觀」的「亮點」。經濟部雖然是臉書在台業務的主管機關(工業局),但經濟部卻是對臉書在 disinformation 最沒有「制衡力」,也最沒有臉書「遂行」其盈利業務最沒有「阻力」的單位。經濟部還有國貿局、中企處等單位,對臉書可說是比較「友善」。國發會的陳美伶可能都比沈榮津還懂網路。
- 很多不同背景的學者在春假期間於各種媒體管道百花齊放大聲呼籲,在個人的社交媒體帳號更是勇猛的針對「資訊戰」「假消息」精進追擊。學者有來自傳播背景的、新聞的、有資訊安全、也有法律背景的,但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針對 disinformation,台灣的學者們有沒有掛名、出版,且比較紮實的研究報告,是可提供給大眾看的?我想這議題如此嚴峻熱門,應該是有才是。
- 民進黨發言人李晏榕在2019年4月8日針對「資訊戰」的發言,最後一段我認為是有非常有問題的,比如說「也呼籲全民協同作戰,一起勇於揭露滲透與買收的相關資訊」,這種呼籲最好事先有一點推演的腳本模擬後,再來決定要不要呼籲比較恰當。要取得正確和信度高的資訊,在社交媒體被「武器化」的年代,已經相當困難。如此再搞成「草木皆兵」「揭竿而起」式的「糾舉」,或是很快地就拉到「心理國防」的層次,短中長期來說都不是很聰明。對時代力量就算了,對民進黨來說,不應該只有這點水平。
- 蘇貞昌的社交媒體帳號第一時間的反應,也不是很聰明。
- 國民黨在這方面的論述,如果是以「防衛」「防禦」的角度來看,是極度貧乏的。
- 所謂的 “Gerasimov Doctrine” 是 Mark Galeotti 所編造出來的,這他自己今年3月5日在 “Foreign Policy” 期刊才剛「坦承從寬」。俄羅斯並沒有 “Gerasimov Doctrine” 的這套「戰爭理論」或是「戰法」,但這並不是說裡面的概念不存在俄羅斯長期以來的各種對外政策(移民、情報、外交、國際援助、媒體、軍事手段等)。這部分做戰略研究的,應該要知道才是。
- 如果有人最近在台中,可以考慮參加這個活動。
- 至於台灣是不是處於「資訊戰」「混合戰」的威脅之下,這當然很適合進一步公開探討,甚至成為某種。。。自由民主燈塔的 “beacon”。不過腦袋要冷,拳頭要熱,切記不要弄反了。
個人意見,先簡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