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香港發生的事,想不看到都很難。一來是身旁香港籍朋友多,二來過去在香港也有地緣,三來則是認識的不少外籍記者都願意公開表態。最後這點可能是促成林鄭今天暫緩《逃犯條例》的肇因之一。
香港記者很多,非常之多,不只人數多,工作的型態豐富,記者本身的國籍來源更是林林總總。某次去香港外國記者會 (FCC) 的座談活動,有大開眼界之感。我雖從未在傳統媒體任職,但不知怎麼的,和媒體的圈子的關係,卻是比一般朋友更為接近。長久觀察下來,自然的對於香港和台灣兩地的記者圈子,也算有些接觸。
上週不少只在新聞紙上看過掛名的記者,無論國籍,對於「反佔中」活動的關注,根本是有史以來我在社交媒體見過最為「兇猛」的一波。本來想說,此事牽涉敏感,關注者雖眾矣,但要記者本人在公務之外以個人之姿表態,總覺得不太可能。況且不少記者,目前派駐地點,早已不是香港。對於事件關注,頂多只能轉發社內其他記者或是同行的新聞訊息。但沒想到的是,浮出檯面的記者之眾,成百上千各國專職記者的「推播助瀾」,精細、精準的筆觸和壓力,讓我的 Twitter 的 timeline 被洗了好幾輪。
這和台灣的狀態很不一樣。我曾在英國衛報演說,也曾和國內服務於外國通訊社專任,現早已退居幕後的記者聊過。至於是本地大報媒體社長級的人物,也有不少私下交流的經驗。年輕的記者們不在少數,遇到的機會也多。而和我們年齡相仿,無論是早已任「主管」「主編」等級,或是離開記者圈子的,二十年來,也看著這個圈子的從業,起起落落,多有感觸。不過,台灣的新聞記者圈子,在外媒任職的,屈指可數。能以不同外語作為工作語言的,越年長的反而越是稀有,這狀況在中高階主管非常普遍。至於背景「出身」,在我看來,通常過於單一,以致於專業雖然足夠,但除卻專務領域專業者,在看事情的角度,下筆的落點,敘事的技巧,以及能否在緊湊的時間和工作環境壓力,寫得讓人有「新聞」之感。我個人感覺是,和這次香港事件的記者圈子比較,可能有極大的落差。
而年輕的一輩失在台灣又失卻舞台,記者反而比像是某種文字工具人。
至於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 (TFCC) 的單薄,雖說目前拜美中貿易戰以及當朝政府的態度,在財經、地緣政治、軍事、能源等領域,都陸續有人願意在台灣待得更久了一點。不過,如果下一次當台灣又要面臨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握的社會動盪,那麼本地的記者,那些大批撤走又幾十年後開始回頭一眸的外籍記者們,真的能從鍵盤寫出有別於以往不同的豐富和穿透嗎?
我目前是審慎樂觀的,只是覺得速度還是過於緩慢。承平時期需要好的記者,在大動蕩的年代,更需要記者。
KC 你的閱聽眾應該還是只專注於台灣人?香港的閱聽眾可能很有意識的廣了更多。
可以看看我搞的P#新聞實驗室在公視新聞網臉書專頁這波的操作。
去過幾次香港,大事件的經歷和做報導的深度,也有差。現在大環境讓每日新聞記者少了很多即時跑現場的經歷,對記者養成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