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5G行動計畫》報告無趣、平淡、有衝突

文本:行政院會報告:科技部台灣5G行動計畫報告

報告場合為行政院第3655次會議,掛名報告者為行政院科技會報(後稱科會辦)的蔡志宏,行政院的蘇貞昌也發了一則新聞稿。本想說能看得意猶未盡,但看完之後的感想是:無趣、平淡,甚至「目的」和「執行方向」是互有衝突的。「平淡」不是我說的,是我問一位曾經手國家型數位計畫的低調朋友所述。「無趣」是之前談過。而「互有衝突」是什麼意思?我們就從簡報的第3頁來看起。

簡報的第四頁談的是「台灣為什麼需要5G」,裡面列了三個大項,分別是:

  • 提升數位競爭力
  • 驅動產業創新
  • 實現智慧數位生活

我們在這邊改寫,讓這三項更貼近實際的執行計畫內容,標題也修改才會更為貼切。

台灣(特定產業)為什麼需要5G」?

  • 提升(特定產業)數位競爭力
  • 驅動(選定)產業創新
  • (為特定產業打造)實現智慧數位生活(的場域)

「特定產業」並沒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不過更清楚地把期待的「受益者」講清楚會比較好。比如說「台灣為什麼需要5G」?科會辦總不能在檯面上都講是產業吧?所以才會提了一個實現智慧數位生活的說法,希望碰觸到消費者市場。但以過去不少的大型數位政策發展的慘痛經驗,在這方面總是想抓指導的位置卻又缺乏經驗,所以直接挑明表示「(為特定產業打造)實現智慧數位生活(的場域)」才不會躲躲藏藏,更為貼切。一般的消費者如你我在5G能實現什麼智慧數位生活?台灣的電信業者在人口紅利失卻後都自顧不暇了,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連年下降,5G尚處於美中貿易戰砲火彈幕下的投資賽局。蔡明忠日前也才公開建議要不要直接從3G共頻、共建、共網下手,可見其對於資本挹注在5G時代並不想重蹈4G之覆轍。科會辦在本報告裡所勾勒的消費者端美好智慧願景,可說是天上樓閣。與其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倒不如誠實不談這一部分。

「實現智慧數位生活」項目之下,列舉了三個例子,分別是:

  • 安全便利生活(無人載具)
  • 均衡城鄉發展(遠距醫療)
  • 豐富影音體驗(賽事直播)

這幾個例子幾乎都經不起再問下去,例如無人載具為什麼能安全便利生活?無人載具是什麼無人載具?要搭著《5G行動計畫》來發展什麼特定產業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過去在3G,4G的談法幾乎完全雷同。5G到了1Gb/s的傳輸時代,憑什麼就能體現智慧生活?如果直接受惠者是選定的產業,那麼在「生活」場域的兩千萬終端消費者,會如何受惠?誰先受惠?付出的成本是什麼?

在「提升數位競爭力」有更為令人不解的項目:

  • 通訊半導體搶佔世界席次
  • 強化資安防護
  • 捍衛數位國土

第一項可以理解,第二和第三項完全和題目無關。5G號稱萬物聯網高傳輸高速度,造成的各種安全威脅(國家安全、國土安全、資訊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反而更為棘手。4G時代人手一機,社交媒體如此普遍,讓假訊息的流通已造成了國家安全等級的危機。5G時代的速度更快、資料更多、終端更親近、媒材更豐富和連網更持續 (persistent) 的狀態,這和「提升數位競爭力」的關係很薄弱。詳實來看,不如說是因為推動5G會造成各種安全層面的巨大後遺症和挑戰,所以要提前解決這些挑戰吧?換個比喻,就是開了一堆路,塞了一堆車,然後預期會發生各種大小的交通事故,所以要強化道路安全的防護。更白話一點,加速發展造成了林林總總的風險,有舊形態的也有新型態的,然後不得已總要有人來補破網。知道怎麼補破網的,可以琢磨技術,輸出服務(即是所謂特定產業)。不過,破網所造成風險,利益攸關者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小至終端用戶,大至國家安全相關單位,都要自己承受。

你告訴我這衝不衝突?

5G當然不是不要發展,但不要這麼明顯的互相衝突,總是長年累月留給社會和下一代來吸收整體風險並被迫收拾殘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利不均,無趣、平淡,也和十年前初看台灣政府想如何發展4G,沒有什麼差別。

讀更多:5G之《布拉格提案》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