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下的失語症

資訊戰」堪稱今年台灣社會最潮最新的研究主題,不只研究人員飽受其害,連大眾輿論也能朗朗上口。但在眾聲喧嘩之下,我看到的比較像是失語症的瀰漫。

先放一張 ITU 在2010年談網路空間 (cyberspace) 的示意圖作為討論的基礎。這張圖我在一些場合也曾引用

這張示意圖的好處在於,它的內容不是在談網路空間的細節,而是網路空間在概念上的層次。台灣所好談的「資訊戰」,由於研究的極少,但討論卻極多,對於各種「網路衝突」的討論所帶來的焦慮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造成什麼都推給「資訊戰」的「干擾」。如此的潮流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對於那些真的想認識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社會在面臨「新型態」戰爭或準戰爭的非軍事衝突現象。那麼在這樣的潮流之下,我們從「資訊戰」所發揮的場域和空間,也就是「網路空間」的基礎開始了解,會是一個可長可久,也可以把使用各種觀察工具所觀測到的現象,進行「分門別類」「定位定址」的好途徑。

很可惜的是,我在不少場合實際觀察到的是,連利益相關人在談什麼借用什麼詞彙,談都莫衷是一。由於每個人所認識到的網路空間極其有限,而且無論是國安團隊到消費者族群,能看到的也就只有「自己」習慣能看到的,能感受的網路空間。網路上所通過和交換的訊息量如此之高,稍微有點技術能力,或是能花點時間開始鑽研,就更有機會能談得清楚。

年初在一些沒有公開的場合,分享早已公開且稍微具有「系統觀」的想法。這些觀念和框架絕非我原創,但我在不少場合觀察到的是,連本地的利益相關人在談什麼用什麼詞彙,通常都談都莫衷是一。在絕大多數的場合,現場的其他專業,別說聽得懂,甚至連怎麼問問題都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個人是沒有興趣用大量、碎裂或是事件型的資訊來轟炸不同專業領域的聽眾,不過在「資訊戰」甚囂塵上的現在,慌張好奇的聽著各種「戰況」和「故事」敘事的吸引力,顯然是更獲得「輿論市場」所青睞。

我認為這是大量傳統專業領域在面臨新興專業領域,甚至是傳統領域面臨網路空間的「大量介入」所迸發的某種集體失語症現象。一方面能侃侃而談,人人上口,一方面只要開始談下去,問題就問不出來。再進一步談下去,發現自己甚至開始缺乏了精確的詞彙,連怎麼描述都失去的能力。真的要鑽下去就會慢慢發現,有經驗的不在少數,但專業和專業之間的鴻溝(甚至是代溝),基本上是好幾個數量級上的差異。或是更貼切的來說,是「維度」不同的差異。

日前參加了一場非常棒的研討會,我會中引用了冷戰時代的一些隱喻,說明從「冷戰時期」所培養出來的經驗和專業,未必不必然在「資訊戰」的時代不能派上用場。相反的,很多「資訊戰」背後的專業累積,早已超過百年之譜,完全不是新興領域。我們重新回到上面 ITU 的那張圖,在最左邊的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透過邏輯層 (logic layer) 到社會層 (social layer) 再想想,應該能再次發覺不少已經驗證過的途徑,將事情談得更清楚,也不至於淪入到看破裂的「法華萬象」說碎裂連載故事的窘境。(尤其是網路萬象還是被演算法算得團團轉)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