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頻譜飆(標)到誰會GG

本週各大電信業者競價5G頻譜,想到了陳慧玲兩年前出的這本書:《翻轉賽局》。

作者訪問了關鍵的電信(包含固網、網通和資通訊)人士,這點非常難能「可貴」和「可畏」。因為電信的圈子說大不大,高層的流動就那幾個熟悉面孔。本書想談歷史,找出過去所錯過什麼的機會,若沒有這些人的說法,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再加上電信的管理高層(如電信總局時代)的耆老,也並非現代網路從業有機會見面共事,有些早已不在台灣或是蓬萊仙去。在這個「匯流」的時間出了這本書,檢討的「時機」是再好也不過的。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剛好也是這部分:寫出隱藏在大內或是業界僅知的幾個時間點 (when),發生什麼事 (what),有什麼人 (who) 等。至於想處理的為什麼 (why),我認為本書跳過,也可能沒有打算著墨,充其量是在「匯流五法」的立法優先順序出爐的第四季之前,投下的一顆石頭。

腦袋裡瞬間閃過了20年的發展。從一個消費者來看,5G似乎很難激起嘴巴之外的熱情。那麼在年底即將結束之前,我們不妨回顧回顧當年的通訊新時代的「好」和後來不怎麼靈驗的預言。

首先是有手機的年代

雖然台灣在1990年代末期大幅開通行動通訊業務,但那時所擔心的是要買什麼手機,收訊強不強,電話收不收得到,以及簡訊要多少錢。還記得腰間手機套就是「身份」的象徵,還有千禧年跨年的拜年簡訊竟然會延遲好久才收到。

網際網路 (internet) 還有點遙遠。不對,電信和網路,根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一天能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平均一小時就是話務的超高用量用戶。

然後是GPRS的年代

彰顯「個性」的圖鈴下載,百花齊放的各種「加值服務」,讓我們初嚐「行動運算」的甜頭。這是一個2.5G的GPRS普及化年代,手機還有通俗代稱(拉麵機?)的年代。要透過手機上網是奢侈的,要透過手機接觸「電腦」的世界也是奢華的。我們也還記得不跟世界在同一個陣線的「日本系統」,在日本旅遊只能幻想哪一天台灣也有手機上的豐富加值服務。照相手機堪稱時代前沿,但要洗張大頭照,畫素還不夠力。

想連結電信和網路,這還是一個會被資費「懲罰」的年代。

劃時代的3G

威寶電信的開台廣告令「網路人」雀躍不已,當時有多少產業發展的孤戀願景就此展開。手機的選擇也趨於本土多樣,3G開台後的幾年堪稱是興奮。我們雖然忘記了當年產業之間如何在行動終端的普及和資費的低廉間而有如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Cambrian Explosion) 的競逐,但是從3G之後確實再無那種激情,這到了標5G頻譜的本週都還無法忘卻。

超過一半的初次上網人口透過了3G看到了網際網路的廣大,而電信業者仍渾然不太相信電信哪一天會被網路吃掉大半江山。

4G和網路威力的再確認

這時所迎來的不只是產業的承諾,而是承諾的普遍應驗。GPRS年代聽過的說法,逐一在4G的條件下獲得實現。這一趟走了15年。15年對電信業者而言,可能只是一個內部管理世代的更換。但對網路而言,從3億人到30億人的世界,何止翻了十倍有餘。

但這也是危機的開始,而且在幾年之間,還成了網路人終於能說三道四的飯後話題。本來電信是高度管制,現在連跨境議題都免不了被美國的「國防授權法」影響

萬物連網的5G?

生活的光棍如何奢談5G深陷產業鍊供應鏈邏輯的台灣產業,如何看待5G?如此多的行動上網人口,創造的整體社會機會,是如何被網路服務後進者和外國業者所把握?

我們回顧這20年來,從機會到威脅,從無邊無際的「衝浪」自由到越來越不安全的網路環境,個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改變了?當「萬物」再連上網時,就像是路上車子多了十倍,我們能快地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機會?我們能預期的是什麼樣的風險?

或許聰明回顧歷史,才能避免意料之外的GG後果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