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一詞在21世紀武漢肺炎後的適用性

很拗口,但我想到的狀況和「網軍」一詞所投射出來不符合現況的想像,是類似的。

「台商」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詞彙?印象中應該是1980年代後期,也就是開放「兩岸探親」前後開始被媒體所使用的詞彙。這時候能被稱為台商者,一來大概不是老兵,二來在香港可能有些生意,三來和美國也有生意往來,四來有做日本生意的,也不在少數。除了因為中國內戰記憶而前往「大陸探親」的老兵和在台親族之外,其他勇於「西進」者,絕大多數肩負商業目的,身份是商人,所以相對於「台胞」,就被稱之為「台商」。用台商來指涉這一群多半是男人的人,可以準確的涵攝其身份和經濟行為。

1993年04月29日海基會在新加坡針對台商赴大陸投資保障落實問題的討論(又稱:辜汪會談),應該是「台商」比較正式進入公部門溝通用語的轉折點?

但撥開這層歷史脈絡想來,「台商」聽起來是很奇怪的,尤其是現在都2020年了,西進中國(大陸)的理由有千百種,身份目的也非常多元。就如同1980年代我們開始到美國因為留學、找工作然後定居的一代「資訊人」來說,到美國可能是留學、依親,也可能是取得相對應的工作簽證,從事藍領或白領的工作。我似乎沒有聽過誰會把去美國的人稱之為「美商」。美商指的應該是美國資本來台所設立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所以我們會聽到美商XXX公司,或是法商XXX公司。至於「外商」公司內工作者的國籍是什麼,身份是什麼,是不是有一個攏統的詞彙來稱這些受僱受聘的工作者,我暫時想不出來。

現在回來想想,「台商」可能是一種極為聰明所創造出來的階級?如果我們要把「台商」正常化,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新的詞彙來指涉在中國(大陸)從事各行各業,擁有台灣護照(或是居留證)的民眾?

這可能也是武漢肺炎和徐正文等中介者橋返台班機一事所併發的思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