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討論的話題之一,我們揣摩的對象是:如果我是國外相關政府單位。有些防疫措施(非醫藥部分)之所有在台灣有效,這件事要能成立是有背景條件的,這些條件到了很多國家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換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如果你要「輸出臺灣經驗」,哪些是真的「有行有市」,哪些是「有行無市」?
只能「欣賞」台灣的部分:
- 有 SARS 經驗:學不來,這是亞太各國的慘痛經驗。或是說,也不是現在要學
- 防疫政策和說明的主要官員(政務官)擁有醫學和公衛背景:學不來,這有日本殖民的歷史因素
- 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對於武漢肺炎有警覺的國家:學不來,因為最早就只有那麼一個,只能拿來提高台灣本身在防疫警覺和對中國醫療環境情報網能耐的總體信任度
- 口罩很多:學不來,現在也來不及學了
- 口罩實名制:承上
- 口罩地圖:承上
- 入出境管道單純,管制成本低,管制密度可以做到夠高:台灣是島嶼,學不來,因為地理因素
- Contact tracing
台灣做得特別好(或貼心,或不一樣但有效可另闢蹊徑)能學習的部分:
- 強而有力的 CDC 和特早開設的 CECC
- 疫情透明,相關知識能力充足(主要是每日至少一場記者會)
- 居家隔離和檢疫照護措施(catering 和 caring 部分)
台灣做得很好,但不太能學,或是絕對不能學的部分:
- 想拆掉 WHO 的台
- 神秘的電子圍籬和管制:不容易,因為實際內涵太複雜,各國在理論上可以實現的途徑不一,但就算在緊急狀況也不太被允許如此。對於新加坡、台灣這方面的神秘電子措施,通常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至於韓國的部分,我看到他們的外館開始有所動作,以下是印象中可以學習的部分。同樣的,我們揣摩的對象也是「如果我是國外的政府」:
- 大規模快速篩檢:學的來,而且有必要
- 降低感染曲線 (flatten the curve) 的成效:學的來,因為韓國的狀況比較接近正常國家會有的部署節奏,所以它的做法比較有參考價值
- 外交場合支持 WHO,但實際則有自己的節奏:學的來,而且有必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