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今日就職所說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先引用英文原文的部分。
Second, we are going to develop a cybersecurity industry that can integrate with 5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our national security. We will strive to create cybersecurity systems and an industrial chain that can protect our country and earn the world’s trust.
對應的中文原文是:
第二,台灣要發展可以結合5G時代、數位轉型、以及國家安全的資安產業。我們要全力打造可以有效保護自己,也能被世界信賴的資安系統及產業鏈。
實質內容是什麼可以看《鏡週刊》在5月13日那一期的專題報導。有些人士的安排可能早於「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揭露,例如和碩的童子賢任中科院董事一事已經放出了訊號。《鏡》的專題並不特別,但台灣過去扶植產業所習慣的打法,這次是套了新題材重新再說一遍。
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是怎麼挑的無從得知,但我們從上述中文和英文的說明可以看出在對外(英文)和對內(中文)說法的不同。我建議先從英文開始看,因為台灣過去的政策只要牽涉到戰略層次和科技題材的挑選,英文的說明很容易看得一頭霧水(詳見總統府、大院、國發會、外交部、經濟部等相關英文說帖網頁)。我猜是翻譯的團隊不具有產業領域的專業,只能望文生義。所以若是母語並非中文的人士,只看英文會摸不著頭緒。這點我個人有親身體會,曾被不少外國記者問到。那為什麼我們要從英文來看呢?因為英文表述缺乏藻飾,比較可以推敲出本義為何。
we are going to develop a cybersecurity industry
這個意思是國家要發展一個網路安全的產業,但是以台灣一個國家的力量來發產一個網路安全產業,這並不符合市場現實。網路安全的產業已經存在,台灣無論怎麼努力只會是整個生態系的一環。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台灣是想要打入網路安全的產業鍊,而並不是自己創造出一個產業。這差異是相當巨大的。
that can integrate with 5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our national security
這個顯然也是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而且比上一段更模糊。英文的意思是「網路安全要整合 (integrate) 5G、數位轉型和我們的國家安全」。但這段話內涵的各元件是各有衝突且不在同一層次上的。這段話有四個「元件」:
- 網路安全
- 5G
- 數位轉型
- 國家安全
無論這些元件有無定義,擁有最高優先順序的通常是國家安全,或是在發展其他三個大項目前,要選擇走什麼科技發展的依賴路徑,是要先過「國家安全」這一關的(無論這對不對,或你我喜不喜歡)。用英語所說的「網路安全」(cybersecuirty) 來「整合」其他三個項目,這段話會讓人家猜。當然,和台灣長期半導體、電子產業和資通產業曾經長期合作過的,不會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一般而言,國家安全是要維護的價值,價值有其體現的原則。這邊談的畢竟不是一般產業,是「戰略」而且「核心」的產業,談的場合更是最為指標性的就職演說。即是談產業發展,戰略原則談得清楚,也比你要做什麼更重要,要更能被清楚的討論。例如國家安全和5G的交集,《布拉格提案》是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在稍微不偏離其中文和英文原意,考量到《布拉格提案》有談到對社會價值的堅持,順手擬一段比較好的說法,這可能會是:
我們將秉持開放社會和民主價值,促進數位轉型、5G和網路安全產業的發展,並且考量到保護自身國家安全需求,讓台灣成為全球信賴的堅實夥伴。
有人可能認為何必把與產業無關的的開放社會和民主價值放進來?我先以日前畫的這張圖作為回答。
接下來,下一段的英文很清楚的說明想做什麼:
We will strive to create cybersecurity systems and an industrial chain that can protect our country and earn the world’s trust.
用台灣習慣聽到的表述方法講白了就是:
台灣在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對於全世界的產業供應鏈非常重要,所以台灣要扶植的資安產業,主要是以服務這些業者為主。這些業者在目前產業鏈重整的大局勢,勢必要選擇對美國作出表態和負責。資訊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5G是美國高度優先和挑選的戰略發展主題。台灣所扶植的產業鏈,一來要保護自身的國家安全,二來也要保護美國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安全。因為我們值得信任,我們是民主價值在東亞社會最好的體現之一。
但這個方向會和第一個方向產生可能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美國的國家安全體系早已被警覺,在台灣也已有矛盾發生(尤其在武漢肺炎期間),警覺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大概尚未有安全體系的人認真研究討論。我先把第一個戰略核心產業的說明引用在這:
第一,台灣要持續強化資訊及數位相關產業發展。我們要利用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的優勢,全力搶占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讓台灣成為下一個世代,資訊科技的重要基地,全力促進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英文是這樣說的:
First, we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our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industries. We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aiwan’s strengths in the semiconductor and ICT industries to secure a central role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make Taiwan a major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IoT and AI.
這個核心戰略產業的英文寫的比第二個簡單易懂,但是,過去和台灣相關產業有長期合作過的,都知道台灣的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industries” 並不是很好的合作對象(原因眾多)。真正不可或缺的夥伴,仍然是在全球供應鏈佔有一席之地的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
那麼,我前面不是有提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體系對於某種「矛盾」的看法?我這邊先引用台灣念茲在茲的人工智慧為例。在美國會計年度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授權之下所成立的某個獨立委員會,特別針對「人工智慧」進行了以美國價值為主的戰略等級研究。我摘要這委員會某份報告的部分章節如下。
- 為什麼 AI 很重要
- AI 帶來的國家優勢是什麼
- AI 在國家安全所帶來的隱憂
- 軍事優勢的侵蝕
- 策略穩定的危機
- 人工智慧能力的外溢效應
- 假消息和民主系統的威脅
- 個人隱私和公民自由的侵蝕
- 網路攻擊的加速
- 新技術導致新的脆弱
- 意外事件的危險
- 不確定的時機和辯論
- 戰場 AI 應用的各種問題
- 人工智慧技術軍民兩用的可能
- 人工智慧侵蝕倫理和公民社會的難題
- 相關科研機構、公司和人員與美國價值不同陣營生態合作的隱藏危機
- 願景的不相容
- 基本的原則
- 主要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團隊仍然是國家安全的要項
- AI 在防衛和安全目的的發展是急迫的國家優先
- 「人」仍然是關鍵
- 開放社會必須被保留
- 倫理與優先發展的策必須能相容
- 美國的 AI 發展必須反映出美國價值 – 包含法治的核心社會
- 主要必須關心的趨勢
- 中國的研究和發展
- 商業的競爭生態
- 軍民合一的架構
- 軍武的現代化
- 全球的人才競逐
- 中國的糾纏
看完大綱是否覺得… 腦洞大開?我就以一個情境來說明這個核心戰略產業發展,必須要有具體的、上位的、充分的國家安全政策和討論來引領,以避免全力發展戰略核心產業,賺了大量外匯,最後卻是慢慢吞噬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石。比如說人臉辨識、具有不同侵入性質的監視科技在危機時的快速導入(如武漢肺炎)、實名制的網路服務、低估威脅型態的晶片身分證計畫等,這些是不是台灣引以為傲即將全力促進的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發展?
整個台灣島要變成「楠梓(男子?)軟體加工出口區」2.0是阻力不高的路線,但這會是我們下一代所需要的嗎?既然是核心戰略產業,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在大國博弈之間如何穩健的往「價值鏈」的上游走?我們的「數位轉型」難道最後只能落得服務全球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的某一段,而不是服務整體台灣社會?或是只有「台清交」的才能享受到戰略核心產業的果實?
想想看。簡短意見交流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