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買三倍券 大家「剉咧等」

起因:台灣郵政產業工會一文

我想了一下透過郵局刷健保卡買三倍券會遇到什麼問題(撇除合不合法的部分),因為這次所面臨的客觀條件和藥局非常不同

藥局端:

  • 藥局:約6,000多家
  • 執業藥師:約35,000人
  • 營業時間:多半落在08:00~22:00之間,週一到週六日都有營業

郵局端:

  • 郵局:約1299間
  • 儲匯人力:約6,000人
  • 營業時間:多半落在08:30到~17:30之間,週六日多半不營業

很明顯我們知道郵局比藥局在服務總時間、服務可用人力、服務據點數量等三個明顯條件,都遠不如藥局。那麼有些人説郵局的地點都很好,地方都很大,比社區藥局更方便,所以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憑印象不準,先抓取郵局據點的資料做點初步的觀察。郵局雖然地點通常不錯,但郵局在一個行政區的數量,目前看來是沒有隨著人口的成長而有相對應的新設據點。比如說,台北市人口不到三百萬,郵局支局有兩百多間。台中市人口與台北市接近,但郵局數量僅有台北市的七成。新北市人口超過四百萬,但郵局數量和台北市卻是類似。

再來是在行政區內服務人數的不均勻,例如:

  • 新北市土城區有24萬人,但僅有7間郵局。一間平均要服務3萬4千人
  • 高雄左營區20萬人,有9間郵局,平均一間服務2萬2千人
  • 彰化縣彰化市人口24萬,15間郵局,平均一間服務1萬6千人
  • 台北市中正區人口16萬人,25間郵局,平均一間服務6千4百人

郵局據點和藥局據點的分佈屬性差異太大,全國藥局有2/3幾乎都是在社區,而郵局的比例遠低於此。如果不看勞動人口(購買三倍券的人)的日夜移動傾向、居住地、戶籍地或是郵政儲匯戶口活躍樣態來看,平均一個郵局要服務的人數,至少相差了五倍以上。這還是暫先不考慮郵局內部職員和工員編制規模,例如一個支局有多少人負責儲匯業務。

從最新一份的郵政年報,我們得知郵局平均年齡約為46歲,平均服務年資17.5年。總公司和各等郵局的訓練人力加起來只有20人(總公司16+各等郵局4)。根據經驗來判斷,郵局要快速導入全國一體適用的資訊系統,在規格、招標、採購、撥款、建置、驗收、人員訓練、執行操作等環節,應該會遭受到極大的不可抗力因素。目前買三倍券在郵局要過健保卡才能購買,沒有資訊系統的輔助,這件事也不可能發生。郵政產業工會的說法是:

櫃檯業務有專責儲匯的窗口,
也有專責郵務的窗口,
還有郵儲共用的窗口;
硬體設備老舊、程式設計陽春、系統常常不穩,
不論哪一類業務,
都有各種零碎繁雜、需要人工拼湊的流程與紙本作業。
而主管機關與總公司的精簡政策,
致使窗口人力緊繃已成常態,
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初步看來,相較於藥局,郵局這個通路:

  • 據點更少(藥局的1/4)
  • 營業時間更短
  • 人力更少(藥局的1/5~1/6)
  • 終端資訊系統更老舊
  • 人力結構更為資深
  • 進郵局目前仍須強制戴口罩
  • 沒有健保藥局的健保卡過卡環境,如設備、專線、訓練和藥事人員的必要身份等

簡單來說很多人要「剉咧等」,這個等還是全國性的「等」。郵局自估約要服務1000萬人左右,按照口罩實名制的經驗,電子通路 (web/app or kiosk @ convenient store) 最多能吸收到25%的全國民眾,剩下75%恐怕要中華郵政吸收。算一算不會只有1000萬人,而且全部是擠在7月15日的炎熱夏天,這和「春涼時分」在社區藥局拉凳子閒話家常,肯定會有完全不同的景致。

對了,去年夏天,郵局的核心資訊系統曾大當機

1 thought on “郵局買三倍券 大家「剉咧等」”

  1. 感謝分享,事實部份敬表同意。

    不過提醒一點:此次「電子通路」尚包括數位三倍券(信用卡、電支、電票)使用者,所以紙本三倍券基數並非全國民眾。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