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屬文化部此案值得討論:有關公視「國際英文影音平台」計畫引發的爭議 文化部發表聲明 (7/22)
可能我看的各國新聞節目稍多,網路也用得夠多,看各國政府的各種宣傳品和訊息也異常的多。台灣的文化部此事在規劃、定位、程序等階段沒有什麼意見,我借題發揮說說看台灣這三四年來對外的「新聞」有感。
這四年來台灣對外的「新聞流輸送」有些具體轉變,這轉變來自於社群媒體操作的「正規化」。過去我們能到來自台灣的外文新聞,就屬老字號中央社、央廣、外交部體系等所支持的刊物。這些刊物的流通管道多半已經轉換過一輪,因此就算沒機會接觸通路,也能在網上查閱到新聞。Taiwan News 也算此類,有不少殷勤的外籍記者、編輯和合作夥伴,也在這個政府過去所打造的宣傳集團任事。
比較大的轉變來自於兩則力量,一個是蔡政府在執政和競選期間大力運用社群媒體,獲取了巨大的「數位紅利」。另外一個是美中貿易戰乃至於現在的新冷戰揭幕,若干國際族群對於台灣資訊的渴求。前面一股比較小的是推力,後面是龐大的拉力。兩股力量匯流點,則是武漢肺炎。當力量匯集,很自然就會有人想要更正規化做這件事。所謂的正規化就是在法源、預賽、程序、公益和國家發展等面向打造出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
也有商業電視台的英文新聞,但這些新聞由於「託播管道」受限,所以對於這個時期渴望來自台灣資訊的族群而言是沒有用的。在垂直的產業領域,如財經、電子、貿易等方面,外國商業媒體也陸續在台灣擴充編制,本來沒有在台灣放人放點的媒體集團,也在兩年前開始「點放」嘗試。外交部手上那份登記在案的外籍記者名單越長越大,這對即使是需要收視來自台灣的外文新聞閱聽眾而言,也是一件不知道的事。
為什麼會提到外籍記者呢?因為外文新聞多半需要外籍員工。前一陣子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的重組,也是為了因應現在的時勢而不得不然的變化。過去這個協會根本是冬眠狀態,畢竟台灣不是全球政經事件發生的核心,聯誼會在台灣宛如一灘死水,這是可以理解。武漢肺炎後,不少移民二代,三代等熟稔中文和主要外語的記者也對台灣有興趣了,但台灣沒有提供正規化的工作機會,區域新聞中心對台灣「佈局」的腳步也很慢,所以愛台灣歸愛台灣,要好好「報導台灣」,還是掌握在內部編輯人員選材、選新聞還有新聞主管的偏好。
而台灣長期「製造」外文內容的生態圈也有了變化:第一個圈子就是上面說的,傳統受過新聞訓練的這一批人,有新來乍到也有待了很久的。第二個是財經產業類的,多屬專業領域,成長幅度不大,台灣政府幫太不上忙。第三個則是大量的新的「生力軍」,也是生長於社群媒體時代,外文水平相較於上一輩而言,比較能溝通交談的這一個族群。
來自台灣本地的資源在第三個族群之間的交換是最為普遍和豐沛的,這個圈子很知道怎麼製造輕薄短小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流通平台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幾個社群媒體平台。這三股勢力在「內容製造」各自有擅場,但台灣的新聞媒體主管多半來自第一集團。主要對台灣資訊渴望的利益攸關者則是需要第二種集團的內容。能豐沛快速製造符合現代數位社會口味的內容製造大軍,則是來自第三集團。
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第一集團類的花錢方式,想做第二集團類的水平內容,但能找到的多半是第三集團類的人。這也是目前也是 “PTS World Taiwan” 前導計畫被文化部所賦予的執行方向。
比如說,台灣防疫的成功是被全球普遍認可的,但防疫成功是如何才得以防疫成功,這可不是兩三條黃金定律就能說得清楚。我們從三月底開始觀察政府所出版的外文資訊就會發現,很多急就章的對外和對內的說法是不同的,甚至不同外籍記者對台灣不同部會針對同樣議題的採訪,也會得到互相矛盾的解讀。不少對外「宣稱」促成台灣防疫成功的作法,在台灣根本不具規模,但卻有高度「實驗」「科技輸出」的潛力。在外交部、衛福部不少正式文件,我們都看到了這些例子。相反的,因為實名制而「被迫」支援的六千多間藥房和地區診所,它們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抹滅的,但透過同類型管道所得到的曝光,卻是幾乎不存在。
如果我單看台灣的宣傳,我會認為台灣是「黑科技」人工智慧防疫的大國。但實際上?
套裝的「成功經驗」若只有成功的作法,這些套裝的組合技巧是沒有實務上價值的。在過去三個月,不少人也因為對於台灣政府對外媒的公開說法感到偏離事實而有些討論。這些討論的起因是擔憂過於簡化的「出口論述」,對於其他國家在防疫實務是沒有價值的。
有人說,這個階段全球渴望台灣的資訊,所以我們要有國際「英語」的頻道。這段陳述不盡然不對,但是看到武漢肺炎肆虐的例子,令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這個影音平台到底會是什麼光景。絕大多數的朋友大概不會落入台灣政府支持的外媒訊息投射範圍,例如外館的同步宣傳,透過外貿體系投放的廣告等。”PTS World Taiwan” 的設立,也看似和國民沒什麼關係。
但真的是如此嗎?
事實上在第一次聽到 “PTS World Taiwan” 的計畫,我想到的不是 BBC, NHK,而是更富有政府宣傳色彩的俄羅斯 RT、韓國 Arirang TV 或 France 24 等媒體集團。但奇妙的是,即使你和我一樣常看俄羅斯 RT 的各頻道,你會發現 RT 並不是一直介紹俄羅斯,他們的節目在製作時有個更大的「野心」,是俄羅斯觀點的投射,不是俄羅斯地域的單純宣傳。
這也是多半比較「上道」「有宣傳歷史」國家所資助的現代新聞節目的態樣。
即使是「政府宣傳」,但這兩條路線是非常不一樣的:一個是一直講自己,一個是讓人家要聽你講世界。一個是讓閱聽眾只知道台灣的好,另外一個是讓人家想知道你台灣是怎麼想這些發生在世界上的大小事。前者叫做宣傳台灣,後者叫做台灣觀點。前者是模範學生的世界,後者是真實的社會。
但要能有「台灣觀點」是非常難的:第一個是要有觀點,第二個要有事件,第三個是這事件的發生台灣不至於說不上話,第四個是內容要能被快速產製,第五個是要有管道被人家知道。上面提到的幾個媒體也不是在每一個節目都必須符合以上條件,媒體內容本來就不純然是科學,還有社會溝通、語言、視覺意象和藝術的成分。
最後,很多人比較擔心的反而是台灣公視約聘雇員工長期勞動條件的低落和不堪。此外,政府公開資訊、對外正式文書和中文新聞稿語焉不詳,讓外籍翻譯者定期頭痛的根本問題已是陳年舊帳。這些一年有十億來促進改善,應該不為過才是。拓寬一條鄉道不到一公里花個兩三億都花了,不是嗎?
推薦閱讀:我贊成公視國際影音平台,為何投反對票?
前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副教授林健次:「觀察蔡英文奪(台灣人民的)權的過程,我對台灣民主生活的將來是悲觀的。蔡英文收買或控制了媒體,使得台灣媒體只剩兩種:一種是替蔡宣傳的媒體,一種是蔡不敢隨便亂碰的親中媒體;所謂的獨立媒體,已經幾乎消失殆盡。」
———-
蔡英文完勝習近平!
2021-11-18 民報 林健次/前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副教授
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大會11月14日通過「2022年直轄市長暨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直轄市長人選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徵召,經中執會通過提名;非直轄市部分,爭取連任縣市人選由黨主席提名經中執會通過後徵召,非執政縣市則經徵詢或協調後產生單一人選、由黨主席提名經中執會通過後徵召;執政已屆滿縣市,辦理提名初選。
以上看不懂,沒關係。簡單說,意思就是:民進黨只留人口最少的三縣市當作初選的樣板;其他所有縣市、包括六都在內,候選人由蔡英文決定。
尊貴的您,只要把「條例」新聞中的民進黨換成中國共產黨,民進黨的全代會、民進黨中執會換成相對應的中國共產黨的會或會議,就懂我為什麼說蔡英文「完勝」習近平了;因為即使在中國共產黨的獨裁下,在江、胡、習總書記時,都還有黨內非當權派系在擔任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省長、市長啊!哪像蔡英文控制下的民進黨,全大會代表、中執委屁都不敢放一聲,把所有權力都讓給蔡英文一人;只要你是民進黨黨員,沒有蔡英文首肯,就當不了縣市首長!
蔡英文這樣「被授權」,套在美國的體制上,就等於美國的民主黨人沒有拜登總統同意,就當不了州長與市長。假如拜登這樣被授權,美國就變成世界民主的笑話、當然也對抗不了中國共產黨,當然美國保護下的台灣很快就變成中國的殖民地。假如拜登這樣做會是笑話,那蔡英文這樣做就是給美國出醜的「虎霸母」,怎能不是笑話?
近年來,因為中共的失策,使得世界的民主國家因為價值的不同,比較挺台灣;他們挺台灣的最堂皇的理由是:「台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a vibrant democracy)」。遺憾的是,「充滿活力的民主」的執政黨員要選公職,卻必須黨主席點頭;這顯然是既沒有活力、更沒有民主。假如世界各民主國家清楚這種狀況,那台灣除了成為笑柄,當然也會加速腐蝕台灣存在的價值,大大減損民主國家公職與民眾對台灣的支持。美國人還有什麼理由犧牲生命,保衛虎霸母和她的政權?這是蔡英文「被授權」對台灣最大的傷害,真夭壽!
觀察蔡英文奪(台灣人民的)權的過程,我對台灣民主生活的將來是悲觀的。蔡英文收買或控制了媒體,使得台灣媒體只剩兩種:一種是替蔡宣傳的媒體,一種是蔡不敢隨便亂碰的親中媒體;所謂的獨立媒體,已經幾乎消失殆盡。蔡英文統治之下,台灣人民已經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公投決定自己的前途;蔡英文主導公投與選舉脫鉤,使得實質上連公共政策也不能公民投票。而現在連執政黨員要選縣市首長都需要蔡英文首肯了!
執政黨員要選縣市首長要蔡英文首肯的另層意義是:蔡英文的權力可以下達到縣市政府的基層;這是蔡權力增廣與加深一面。在時間方面,因為蔡一人可以決定直轄市首長候選人,蔡英文等於可以操縱民進黨的以後總統候選人;在抗中保台的情勢下,其實就是由蔡來指定或過濾以後的總統人選。
以蔡英文的奪權軌跡看,假如本文只寫到這裏,那是太看輕蔡英文了。黨內政治權力不如蔡英文完整、又比蔡英文大三歲的習近平,都可以尋求修法連任總書記了;蔡英文當然也可能隨意修改已無尊嚴的民進黨黨章,在新總統上任時續任黨主席,實行以黨領政。
在蔡英文與蔡英文傳人的統治下,台灣人的民主與自由會漸漸流失,逐漸不適合自由台灣人的生活與居住。當台灣的民主與自由沉淪到與中國同一水準的那一天,世界有哪一國家還會支持台灣?台灣人還會在乎虛有其表的「獨立自主」嗎?到時,投降中共當然是第一選項,至少可以避免一場已完全無意義的戰爭浩劫!
蔡英文,饒了台灣吧!
公視是官煤,領誰薪水替誰講話,很正常,只是現在台灣媒體哪個不是官在養?但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這群人的行銷邏輯太爛了。請問有哪個國家元首,國慶日找他國網紅來玩?自家的不找就算了,台灣的等級是不配進名人堂嗎?然後花錢買一日廣告(還要募款),找人拍沒人看的宣傳短片,全部都是操短線,就像預算沒花完,明年會減少預算似的。都傾國家之力了,還搞這種小鱉三地把戲。更扯的是,竟然能有才到把便宜、低價,所有爛梗全兜再一起成為新南向的品牌策略。然後經濟部代言IG,商研院成為亞馬遜代理商。吐…血。
公視董事鄭自隆:「民進黨在野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當朝後嘗了媒體的滋味就完全忘光光。」
——————–
公視不可矮化為「大外宣」單位
2020-07-24 ETtoday新聞雲 鄭自隆/公視董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公視要承接文化部國際數位傳播計畫,因沒有事先報備董事會,在7月16日的董事會引起爭議,有些董事發言激烈,媒體關注。此事涉及公視獨立性,有幾個關鍵點必須討論與澄清。
其一,給錢的文化部能不能要求公視做甚麼頻道或甚麼節目?
當然不可以。很多人分不清楚政府電視和公共電視。政府電視就是早期的老三台,功能是幫政府或執政黨、當權者抹脂擦粉,歌頌黨的偉大與領袖英明;如早年台視因屬省政府,所以新聞就要「每日一頌(宋)」。但公共電視不是,雖然預算是文化部編列提撥,但和各地的部屬文化單位(如台中歌劇院)不同,它不是文化部的下屬單位;否則董事就直接派任,不用跨黨的審議委員投票遴選。
就因為公視不是政府電視台,所以要設立新頻道就應由公視主動提出,提請文化部編列經費支持;而不是由文化部給錢,再以上級單位姿態要求公視做甚麼頻道或甚麼節目,程序完全顛倒。
其二,誰來決定公視董事長或總經理?
此次爭議,據報載,似乎隱含下屆的董事長與總經理人選的權位角力。董事長人選,原先傳出是行政院選中胡(文輝)教授,後來駭客又傳出總統府內定江(春男)先生;這二則消息都未見府院澄清,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就學養經歷,二位先生當然都是適當人選;不過,如此不避諱公然內定,好嗎?
公共電視法規定,董事長由董事互選之,可不是由長官或層峰指定圈選。民進黨在野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當朝後嘗了媒體的滋味就完全忘光光。再說,下屆董事人數尚未補齊,民進黨就忙著喬董事長,簡直把已當選者以及被提名者當空氣或塑膠。胡教授已當選董事,當然具有備選資格;但江先生尚未通過董事的遴選,是不是言之過早了?還是民進黨賭江先生和(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叔姪關係,不會被反對,吃定國民黨老豆腐?
其三,公視有沒有扮演「大外宣」的義務?
公共電視的「公共」有二個意涵:一是「場域」的概念,如同公車、捷運、自來水、網路、電信、電力供應等無差別待遇的公共設施,都是人人均可使用;另一個意義是「人」的概念,上市公司老闆、大學教授與菜販、快遞小弟都是媒體服務的對象、都可接近使用媒體,這也是民眾「媒體近用權」的概念。所以對外國人宣揚「台灣價值」或「台灣好棒棒」,可不是公視的責任。
公共電視法第一條就明確說出公視任務「建立為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以多元之設計,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第十一條更強調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並臚列五項原則。這些規定均無一字提及應以外國人為對象,擔負台灣的國際傳播任務。
因此,公視在回應此次爭議,而在7月20日發出的聲明稿說「台灣挺過新冠疫情風暴,防疫成績獲得世界公認,國際能見度達到新高峰。公共電視趁勢籌備全英語發聲的『國際影音平台』前導專案,要讓後疫情時代全世界更多國家與民眾看見台灣」,就完全無視公視基本價值,自我矮化為國家的「大外宣」機構。
政府要做「大外宣」,可以、也應該;但請放過公視,由央廣來做;或做成標案,由電視台競標。公視不應淪為政府的傳真機或傳聲筒。公視要做「英語台」也可以,但請獨立自主,並找出公視可以對非台灣地區民眾傳播的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