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感受
很少有一個部會的籌備如此隱密,隱密到如建置情報機關,也很少有一個部會的籌備,到現在連「願景」都眾說紛紜。即便是2010年行政院的組織改造,也未嘗見到如此隱密之情事。
關心的人,並不在少數。
相較於其他部會的業務範疇,從去年底開始,「報載」的「數位發展部會」行政職能、被期待的業務範疇和控幅 (span of control),其跨度廣、變動高,且「科技冷戰」 如火如荼。將此因素納入影響部會運作的大環境條件,顯然是不能規避的。照常理來說,籌備過程,本該更為開放討論,吸引利益攸關者和國民共商其事。不過像我們這種二十年的「菜鳥」都搞不清楚,更何況是更菜的利益攸關者,也就是那些只要一天沒有數位服務,在生活,在工作可能都會遇到問題的中小企業。
台灣的「自由時報」在日前辦理了一場座談會,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本體思路偏向是:「數位工業局」和「數位加工出口管理處」,只是時代往前跳轉了50年。(編按:1970年2月25日,經濟部工業局成立)
不過在個人的經驗當,有些原則在部會的籌備階段不妨考慮,以免父子騎驢,掛一漏萬。部會還沒誕生,就像「海洋部」一樣好事多磨。
基本認知面
由於台灣政務官的職涯訓練和背景,多半和現代數位經濟生態的關係薄弱,對於一輩子還沒有機會出過國的朋友,你要讓他在腦袋裡產生里約、巴黎、倫敦、米蘭、約翰尼斯堡、新加坡和上海的城市印象,大概只能藉由很多影視娛樂手法達成。同樣的,一天24小時生活型態和數位經濟幾乎勾不著邊的政務官,自然摸不清楚為什麼 TikTok 是藉由什麼手法在歐洲達到吸引一億名使用者帳戶的驚奇之旅。期待所有人數位生活經驗豐富是不切實際的,但要得其門而入,總要有一些可以「普及」「普惠」認知和知識的方法。
(一)數位經濟量體和現況
台灣在「數位經濟」並非小國(如手遊 ARPU/ARPPU),在許多非傳統台灣主計系統的統計框架,早就可以歸類為中大型的經濟體。哪些表現水位高於鄰國的數據,要內化成為部會的基線認知 (baseline understanding),因為這對於正確的了解自己的水平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二)以為自己很強,其實只是沒比過
承上,台灣哪些在數位經濟的統計框架、指數或是指標,屬於真空狀態,這點要盡快分配資源去找出來,因為有些部分你以為自己表現得非常好,但其實丟到國際場域完全是不及格的狀態。
執行面
(一)開放心胸,不要躲躲藏藏
在籌備「數位發展部會」的階段,行政院和其他四院的討論樣態,就暴露出這個未來的部會有沒有能力處理跨境跨部門課題的作業習慣。這就像是說要組個奧運代表隊,已經說了一年多,但平常就不怎麼練習也不敢讓不同單項運動的教練團和選手之間互相觀摩,你說你最後要代表國家在奧運拿幾面獎牌,那都是沒有根據的「想望」。
(二)前期導入多利益攸關者模式 (multi-stakeholderism)
由於數位領域實在太大,沒有人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由一個人在籌備階段來作為代表人,在最後一定會掉東掉西。有些資本密集的數位領域看來只是產業發展課題,但最後發現竟然還有…
- 全球供應鍊重整、5G 乾淨網絡倡議等(國家安全)
- 箭在弦上對美國的雙邊經濟對話
- 被交付要對歐盟 BTA 研究的前置作業準備
…… 等國家安全考量、貿易談判機制、貿易協作機制的嚴峻課題。台歐之間早有往來的業者,專業各有不同,會遇到的經商問題也落在不同層面。而他們其實是第一線經社脈動的「感知網絡」,理應在籌備階段有更積極的角色。此外,再加上美中歐「三強」對數位經濟儼然已發展出不同政策路徑時,只要有一個主要因素在籌備階段被「脫隊」,之後都很難拉起來到足夠的高度和強度。
(三)釐清重要生存和發展議題優先順序
在數位經濟的領域,生存議題和發展議題要面對的急迫性不同,例如最近這五天多家台灣主機託管商所遭受的 DDoS 網路攻擊,雖然媒體報導極少,但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都是這些主機商的客戶。只要主機商遭受的針對性的攻擊,那麼提供數位服務的基礎環境就不穩固。很多中小企業都遇到了服務障礙的情況,到昨天 (9/27) 晚上還有主機託管商仍持續遭受到攻擊。你不能要求大家都直接去使用 Google GCP, Mircrosft Azure, Amazon AWS 等美國主要的雲端運算服務。那麼這個因為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大規模障礙,原本可能不在院本部網路安全政策的優先想定。既然已經發生,未來還可以「期待」,此時數位部會的籌備,是否要把這項議題有層次的列入某種順序列?
什麼是數位經濟的重要生存課題?哪些是台灣政府可以單方面努力就能達成目的?哪些需要和跨境的管理機制、監理機構協力合作,才能確保風險之降低?這些棘手的跨境課題,目前影響台灣甚巨者是哪些?哪些是秉持著「數位工業局」的本體思路辦得到的?那些具有重要生存「戰略級別意義」的「業務項目」,目前是放在其他部會的?又,哪些極為重要不能台灣獨自處理的問題,現在是沒有一個部會有這個業務項目?
商業體系和國家意志可以扮演角色的「發展議題」,這一年來討論的不少,這邊就不多加贅述。唯一的考量可能是,國家的角色進來會有什麼 trade off?是國家的指導效力將更為強勁,還是國家會出錯力,反而變成最大的經商風險?
(四)國會的角色
這部分也相當複雜,我們改天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