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一陣子受人之託所參加的論壇的心得:投資歐盟論壇EU Investment Forum 2020
論壇由工研院執行,而當日上午,蔡英文總統、吳釗燮部長(外交)和王美花部長(經濟)也蒞臨致詞。15個駐台的歐盟會員國也都派員出席。在主論壇場次之外,另有一類似商展的集合區域,供投資人和有意者洽詢。有幾個歐盟會員國的代表處工作人員是多年舊識,我也利用機會詢問他們的感受。
此活動總統和外交部長出席,執行單位其實是工研院 (ITRI)。總統和外交部長出席並且談台灣和歐盟談 BIT 的意願,戰略層級很高,但執行面未盡理想。我所參加的 ICT 論壇場次,照理說應該是重頭戲,場地可容納180人,但出席人數僅四十多人(包含各國商務代表),可說是稀疏零落。蒞場的幾位他國辦事處代表,其口條和演說內容,水平遠遠高出台灣對應的講者不少。台灣方面的主持人和講者,細膩度不足,言談魯直不修邊幅,呈現的是製造業供應鏈世代所非常欠缺國際場合的素養。
整場觀之,雖說是「歐盟投資論壇」,但其實仍屬於「通識」水平的介紹。
類似的商展結合論壇的活動型態,在台灣可說是天天有之。不過都拉抬到這個層級了,在策展、執行和規劃部分,顯然是吸引不到洽詢投資業務的圈子,反而有種「秀場」和透過公法人持續創造「假性需求」的不祥之感。我們當然欣喜各國的代表也表示這次跨大舉行乃是在台灣的首次,不過整個論壇離實際需求面的營造,顯然還有非常大的距離。這距離對於只在媒體報導看熱鬧的人而言是不存在的,但對於認真找尋和歐洲發展出非傳統供應鏈上下游關係的公司而言,公法人的角色,一直是很有爭議的。
會場的樓下也有 ITRI 的 ICT TechDay,當日是爆滿的狀況。人流沒有上來到歐盟投資論壇。我參加的這場以資通訊為名的論壇,眼看主持人在會後詢問嘉賓是否有問題,會場一片安靜,各個面有難色。我和另外一自稱是美籍的投資人,就問了現場唯一的兩個問題。
或許投資論壇還是不適合和商展混在一起,沒有針對性的活動,反而讓歐盟投資論壇活動,只是另外一場效益不高但側重於媒體和公共關係的活動。專心辦一個主題 (theme) 都可以辦得很好,混合的想把好幾個東西省成本辦在一起,那就是效益不彰。
捷克受惠兩週前的國會拜訪團,所以攤位關注度高。但工作人員私下表白說,下一步也不知道要如何走。我想這是個可以預見的警訊。捷克這次準備很詳細的招商文件,有些看來是過去沒在台灣拿出來的好物。我性好閱讀,所以在聊了幾個城市的現況之後,也拿走了些文件。
歐盟各國政府在因應 COVID-19 有些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大型計畫,台灣可考慮趁隙切入(因為是剛性需求)。這些剛需不一定直接和 5G 有關,但一定和數位有關。我判斷應該能作為鋪陳台灣和歐洲這些國家在未來5G 合作的默契和互相信賴(以及磨合)的標的。不過,我們貿易和招商現在應該就要搞清楚那些 stimulus pakcage 是什麼,有些歐洲大國的刺激方案規模龐大,好好研究,或許能打開台歐合作太側重於傳統供應鏈轉移的勢頭。
瑞典的 ICT sector 和其他的 industrial sectors 結合得非常好,所以他們是人均獨角獸新創公司(十億美元)最成功的國家(高於美國)。這個 ICT 產業的結構和有些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非常不一樣(對,就是在說台灣)。我和瑞典的商務代表針對他在台不到一年的經驗也做了些交流,希望他不要太早「看穿」這些假性需求的場合,還是要努力愉快的參加。
會後,謝謝比利時的啤酒,以及來自盧森堡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