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安人事安排兩三想

昨日 (2/19) 的國安團隊的新一輪安排訊息令人感到有趣,有趣的倒不是各方解讀誰上來誰換什麼位置所以代表了下個階段的什麼意涵。更有趣的部分是,國家安全政策倒底是什麼,在這些評論之間,卻是沒有看到什麼正式的文字。

有人說,「國家安全」本來就是機密再機密之事,不可言說也不可落於文字。就算是隨著不同領導人風格而有團隊編成的不同取向,即便是有定海神針,也不能有訴諸公眾之文字。這想法應該深植於很多人心中,講到「國家安全」就為恐避之而不及,不談也罷。「山上」的事,不要多談為宜。

但我看過美國不同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看過最近出爐由愛沙尼亞情報機關所發佈的年度報告。這些報告讀來頗有意涵,但要深切解讀,顯然需要有豐富專業之團隊參與,才能參透其意,摸出未有言說大幅留白可供迂迴轉圜的部分。各國和國家安全領域有關的政策文件、討論和報告,並非全是公眾禁地。在過去,由於安全領域絕大多部分為軍武、戰略、政情等體系所掌握,能參、能讀、能侍、能做的,普遍都是外人不得摸索的「紅燈禁區」。但在如今,科技、網路和數位世界所帶來的紛紛擾擾和威脅,並不亞於其他傳統安全領域,更多時候,這些威脅還更為持續 (persistent) 而且難以量化。

台灣在國家安全領域發展的歷史慣性,造就了在面對典範轉移等級之複合型態威脅近迫時,總是難以快速研析,做出高、中、低等級的情境推想。自由時報的這篇社論,直言國安會 (NSC) 對於「情報指導」的不擅長,我猜可能有部分誠屬事實。

這次的國安人事安排,在台灣,我們充其量只能知道誰之前做過什麼事,與蔡英文總統有什麼交集。至於在安全和情報工作部分有什麼經歷,透過本次的人事安排會有什麼改革變化,後面這些疑問,一概是空空如也沒有解答的跡象。

我想到2006年陳水扁的國安團隊曾經做過一個嘗試,當年有一份《國家安全報告》,或許可說是創舉之一。我在多年後因為好奇讀到這份,現在看來稍嫌脫節,甚至寫得有些稚嫩。但這也難怪,畢竟在台灣發展的歷史,國家安全本來就是因人,因領導作風而設事。有這麼多的系統在互相競爭,在每一個主要環節的換了每一個人上去之後,都會有不同的作法。

於是乎,能留下什麼大家也不知道。安全領域的人才本來就不好培養,而涉及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人才儲備,在這年頭更是不可能只依賴著台灣學術機構的供給。現代的安全領域更為複雜,尤其是在科技部分,根本不是戰略、外交、經貿等傳統體系的團隊可以在一時三刻摸得清楚的。同質性過高的團隊,在面對複雜局勢的洞悉上是非常不利的。

偏偏這些新興威脅課題,台灣剛好不巧都在「風口」之上。

在網路時代,比如說 SWIFT 和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的 joint venture 合作案(今年1月16日),涉及主權等級的數位貨幣,這 JV 對於台灣的金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我等該如何應對?這算是國安團隊防守的領域嗎?還是中央銀行需要來自國安會更為準確的情報指導之後,才會著手研析?台灣的央行非常有能耐,我們就姑且相信這件事已經有好的進度。那麼下一個接續的挑戰就是,看到臉書和澳洲政府的大戰,想想台灣政府體系對於公眾的溝通,是如何嚴重的依賴臉書(美國)和 LINE(日韓)等私人科技公司的平台?這種政府訊息的脈動和管道,幾乎完全掌握在外國公司的手上,而自己卻普遍荒廢了能好好掌握經營的公開資訊網站。在看到澳洲這件事之後,國家安全的機制是否需要調整到具有某種快捷、準確的敏感度,把這些狀況到底要不要關注,在內參絮絮之中說得清楚點?

還是台灣自己沒有海纜維修船,所以當下此刻n條海纜申告障礙當中,到現在維修完成日期一延再延,這倒底是怎麼回事?

我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是謎,反正有新的面孔換個新的位子就可以自動定焦。可是都21世紀了,相信領袖相信團隊這件事,說實在的,不太像是現代國家的作風。有些荒廢已久早該建立機制的,如在制度化、標準化的部分,理應要多點討論才是。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