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瞬間浮現一百個問題,很認真看過好幾次後的意見如下。
首先是整體印象:
- 有這本書(範本)付梓是好事,值得為國防部和全動署鼓勵。
- 這本書對我來說重要的書本身的結構,我先看結構,然後才是看內容。框架比內容重要,尤其這種手冊在近年來是第一次的嘗試。
- 本書稱為《全民國防手冊》我認為頗有問題。「國防」是國防部的事情沒錯,「動員」也是國防的事。書內11個段落,很多和戰災避難和生存有關。戰災避難雖然掛了一個「戰災」,但戰爭引起的災害形態,部分和自然或人為的災害是類同的。後者的「應處作為」在國民/居民的角度來說,有內政部和地方縣市政府各種「防災手冊」可以看。這本書叫做《國民戰災生存指引》可能還更為貼切。但最後有段落提到動員和教召,但篇幅佔整本書不多,所以比例有點失調。
- 「全民國防」是不是合理也可以討論,我個人認為「全民防衛」比較貼切。甚至聰明一點可以《全民防衛手冊:戰災避難篇》,或是《全民防衛手冊:教召動員篇》切成兩版會更好。然後再來一版《全民防衛手冊:公務機關應處要點篇》等。
- 承上,切成三個版本就能好好撰寫和發展。框架對了,東西才容易對。不然混在一起不好閱讀。第三個版本可以變成大部頭參考書,因為公務機關(包含地方首長和地方政府)對於動員和戰災避難的業務應該很陌生。他們可能比一般民眾更需要有某種大本完善的指引,而且這部分可能還要有很多要和國防部建立溝通平台(通訊安全、通訊頻寬、指管、追蹤、回報等)的業務要發展。
- 想想「全民國防手冊」要如何翻譯為英文就會遇到問題了。
- 聰明一點可以再來一本《全民防衛手冊:民防篇》。但這一本涉及村里長業務,這部分會很花力氣,需要好的教準教材和參考範式。內政部當然不能假裝沒有這件事,「民防」就是內政部的事,這點是躲不掉的。
- 這本範本的設計方式,比較適合作為提供公務機關的海報印刷版本,但如果是手冊可能資訊密度和安排都不太夠。民意代表希望淺顯易懂可以理解,但資訊有層次,混在一起就什麼都不清楚。
- 台灣各級政府的防災手冊編纂經驗很好,新北市還有好幾種語言,台北市高達兩百多頁。這部分是值得參考的。
內容我就不多說了。關注的人不少,總歸來說是一個好的起點。但全動署屬於新的部會,三級機關法定編制的人力不到一百人,搞不好是全台灣三級機關最少的。
[…] that if “you really want to use it in scenarios like war, it’s not applicable.” His blogpost on the issue compares the handbook unfavorably with the National Fire Agency’s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