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2022年地方選舉投票日不到半年,大概很多重要和不重要的議題都會被丟上檯面。不過有兩個攸關「生死」和饒富「發展契機」的領域,我判斷今年的縣市首長候選人可能還不知道要如何掌握:第一個是數位,第二個是民防。
#民防搞什麼
第二個就目前的縣市首長比較容易了解,我們就從「民防」開始。縣市首長在民防有什麼樣的角色?這些角色哪些是相關法規所賦予的?哪些是行之有年未入法的?哪些是入法但很久沒有執行過了?或是這年頭根本窒礙難行,所以乾脆就束之高閣?各縣市民安演習的腳本/想定調整(例如新北市),縣市首長是聽誰的?這些邀請來演習的單位,哪些是縣市首長可以指揮或是建議邀請的?
源自於冷戰的民防體系,還有多少存在於目前的台灣社會嗎?多年來沒有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烏克蘭戰爭給台灣的「啟示錄」還沒有開始寫嗎?縣市在現行民防業務,哪些是需要大幅調整以因應新型態威脅(如:近日台灣東部近海常有中國和俄羅斯軍艦通過)?這調整是縣市可以自行啟動,還是內政部警政署,還是國防部全動署?還是國家安全委員會?還是在三綜會報相敬如賓再行研究?現在的縣市民防核心業務,是警政協勤為主,災難防救為輔嗎?以目前的結構來看,在戰災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最近看到了陸軍工兵在竹圍附近的淡水河口,嘗試架設攔爆鎖和汽油桶(新聞影片),新聞報導甚至提到了專家表示不得已要炸毀關渡大橋。若真正發生此事,那麼新北市八里、淡水兩區的逃難人口要如何疏散?同樣是在淡水河兩側的五股區(新北市)和北投區(台北市)會受到什麼影響?
台灣社會所面臨的軍事威脅,整體社會的自我感覺如何?是明確感受到威脅,還是這個威脅已處之泰然?處之泰然是來自於高度整備,還是不知如何整備?這些威脅的感知是從何而來?威脅感知的塑造,縣市首長和縣市政府有什麼樣的角色?國防部的「籲請國人安心」時常掛在嘴上,但縣市首長若發現日本防衛省和美國第七艦隊所釋出的公開資訊遠較國防部來得即時透明,那縣市首長該怎麼辦?做不知為何的影片嗎?
如果都在等「上面的長官」動,那實質上是不是根本都沒動?那這個整備的信心從何而來?中央政府對外國政要參訪團所宣稱的整備度和交流的報告,地方首長知其然嗎?
#數位搞什麼
接下來是「數位/網路/傳播/資訊/通訊」,也就是號稱新成立「數位部」的業務。縣市首長除了只能爭取數位部「落地」之外(如台南、雲林),還能做什麼?如果以年代來分,「傳播管制」早於「通訊監理」、「通訊監理」早於「資訊管理」、「資訊管理」又早於「網路治理」,而認知到「數位化」已深入社會各層面,甚至影響到社會運作時,這已經是這十年才慢慢發生的事。
縣市政府從傳播管制的年代到現代,其在地化 (localization) 和在地性 (locality) 一直退讓到只能成為被算入 “big tech” 榨取經濟 (extractive economy) 的發展市場份額內,那麼縣市首長還有什麼可以「數位發展」的?數位部準備箭在弦上踩油門,那「大量掉隊」和遭受影響的層面會是什麼(此為其一)?這些層面哪些最後會是縣市政府轄區會先「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的?想想 RCA 的年代,數位世界也是有很多本來以為好到可以 “tak-tsi̍h“,但終究是造成大規模侵權和難以復原的「污染」事件。
要收拾這些攤子的,可能都是縣市政府。如果縣市政府連「資訊局」或是「數位治理局」都弄不太起來,那數位要搞什麼?
Photo by Gratisography: https://www.pexels.com/photo/woman-dropped-fail-failure-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