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後的課題是什麼(二)?

今天參加 Net Tuesday 的「選舉與網路 – 2010 回顧與展望」,心得延續之前的想法,主要是比較狹隘的戰略考量。容我再解釋一下。

組織編成企業化:我們就以駱承義在今天提到的「工程師」這個角色,在臨時性選舉組織內定位的問題來談起。傳統的選舉方式,幾乎沒有「工程師」的位子,即便是有,也頂多是外圍單位的支援角色罷了。但在網路的時代,之所以可以再透過網路做什麼,控制什麼,如何運作,如果落實等,都需要有「工程師」這樣的角色存在。這角色不應該只是配合而已,而是可以參與到決策的階層。戰場既然鎖定是網路,短期或長期組織內,都需要有這樣的編成。在有些產業,技術或IT人有明顯的存在價值,這些價值如何反應在組織的層次上,可以多參考。若是真正落實到網路選舉的層次,那麼需要的人,可能是企業內掌握實權的產品經理,或是真正的產品行銷經理。如果透過網路來開出的票數是產品,那選舉組織內,就要有類似企業編組內的這種角色的存在。綠黨王鐘銘所遇到的困境,或許可以這樣來解。

人力結構年輕化:我想這就不用說了。本日有一位從西雅圖回來的座談人,也指出歐巴馬的競選團隊大量採用仍在學的學生。學生的意義有很多層面,但把執行面拉下來的另外一個世代,可算是最大的戰略之一。好的管理階層,需要有能力理解不同世代的堅持、脾氣、味道等。整個競選組織人力結構的年輕化,將有助於網路選舉執行的速度和精準度。當然,未定性和未遭受到電子媒體撕裂操作的年輕人,也是台灣真的未來的寄託所在。

職能培養專業化:即使是傳統選舉也是有專業的,更何況是複雜維度高、節奏變異快的網路?如何解析網路和所投入資源的效果,需要有人把業界的經驗轉化為選舉的商業智慧,串接志工管理、財務分配、人資運用、網路內容管理、影音製作、媒體公關、資安與備援等。這些都不是只靠熱情和幾場座談就能玩出來的專業。新一代政治工作者,需要擁有更多的專業涉獵、更廣泛的團隊接觸,以及更根植於理想結合績效的選舉方式。

網路治理實績化:這大概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點。隨著工具的變化,所謂的政治服務,或是落實到地方自治的里民服務,也開始會有所轉變。網路除了醞釀、動員、散佈、傳播、承載之外,更可以成為治理和民主的「實化」動力。例如本里的里民服務,有什麼是透過網路可以更有效達成的?每年到了報稅的季節,未來想在台北市大安區競選的議員候選人,是否可以在準備參選的前兩年,就開始後植服務的實力,真的秉持透明和自由軟體的精神,開始服務區民?民主和網路治理並不是和生活這麼分開的,在這個年代,有太多太多的著力點,可以讓網路治理有具體的實績,並且在投票當天,轉化為選民對於擴大民主參與的意識,以及對於候選人的信任感。

待續。

戰場投放雲端化、媒體運作敏捷化、運動記憶文件化、團隊合作結盟化、財務來源分散化、社交關係多樣化,資源預付制法化、選舉布局在地化、中國關係國際化、台灣定位民主化。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