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月內在幾個城市一連「辦」了名為 Web Meetup 的活動,這些城市有台中、高雄以及宜蘭等地,活動的場數也約莫是每週一場。有些朋友很好奇,在言談之間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或是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了想也不知道該怎麼清楚的表達。行動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部分已經成熟的想法,當然是可以據實以告。
首先從 Web Meetup 活動本身談起,這活動比較像是下午茶型態的聚會,主題望文生義,只要跟 Web 有關的範圍,都是歡迎談的主題。活動的時間多半挑在輕鬆的時段,例如台中的週五晚上,高雄的週六下午,以及宜蘭的週六下午。型態就是喝茶聊天,交換網路工作的心得。人數一開始設定不超過十位,因為超過了就比較缺乏彼此懇談輕鬆的氣氛。雖然活動主要是我發起,但實際上只是換個藉口和各地曾經共事過或是認識的朋友們,找個機會見見面,保持聯絡的溫度,然後更進一步熟悉彼此目前生活、工作。或是思考的主軸。
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我有回鄉貢獻的計畫。這個「回鄉」可以拆成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回」,另一個是「鄉」。回是延續「胖卡」計畫 [1] 的精神,將「資源帶到偏鄉,將觀點帶回城市」。不過我是反過來想:「把觀點帶進偏鄉,把資源帶回城市」。這 meetup 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回」的過程,至於後續會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埋下什麼樣的因子,就隨著時間的推演再說吧。
第二個層次是「鄉」的層次,台中、高雄、宜蘭等都會地區,當然不算偏鄉,但如果我們把某段在台北市相對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價值套在這些城市,這幾個城市在這段產業鏈的完備度,就以 web 來說好了,顯然就是「偏鄉」的狀態。當然,若是把地理範圍拉大幾圈,台北市也不是什麼很值得驕傲的城市,在不少領域不只是偏鄉,還根本是沙漠的狀態。所以台北也算是「鄉」,也是一個地域。
因此,有了「回鄉」兩個概念結合後,就出現了這幾場的 meetup。我必須承認,雖然參與的人次不多,到目前為止也只進行了兩場,但那參加之前的興奮期待以及閒聊過程中所觸擊的思辨之旅,遠比我期待中的更為豐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時間和地域感的開始錯亂,比如說在台中的第一場聚會好了,才過個週末,我就在期待下一場的來臨。內心不只是想聽聽朋友間目前的近況,也更想了解朋友(或還不是朋友)的不同面貌。
我在2006年曾經騎車走過全台灣的所有省線道,日本的百名道我也走了三分之一,或許還遠比不少日本人走過更多的當地,但是藉由 meetup 這種形態活動,很快的創造出一個無負擔的藉口,自己帶著家人在每個週末走馬看花,我覺得那感覺很棒,也慢慢地在穩定的生活間添加了不少點綴的色塊。這感覺,甚至比在世界各地騎摩托車還棒。
在目前台灣的社會當中,能「移動」是一種難得的奢侈:階級、薪俸、工作、家庭、學業、理想、規範、貸款、地產、期許、名聲、政治傾向、意識型態等,都讓甚至是還未邁向中產的學子們早早就開始失去「移動」的想像和能力。我辦這一系列的 meetup,一方面是讓自己移動,一方面也是想攪動更多因為地域錮鎖而無法移動的因子。
其實這活動也不能說是我辦的,只是起個頭,找藉口聚聚罷了。另外就是「移動」也可以借代為「行動」一詞,若行動是 “mobile” 或是 “action”,那麼這就有更多好玩的事情了。
[1] http://punca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