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3年的今年,是台灣開放資料 (Open Data) 突破的一年,除中央政府之外,連地方政府也爭相推出開放資料網站。先有2011年的台北市,是年年底,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兩場會議帶頭立下了不尋常的高度,然後是文化部和2012年底的新北市,再來各方引頸期盼的 data.gov.tw 開放資料網站。台南市的部份,據說也隨跟在後。
近幾年難得在檯面上看到相對新穎的數位政策,竟然這麼快就能讓地方政府買單。姑且不論買單是大是小,還是迫於情勢,或是有其他不言的誘因,開放資料相對於早年的數位落差,以及電子治理來說,一般私營機構、非政府組織、產業公會、學界和網路社群等,能夠置喙的餘地,原則上是多了不少。或許這也算是少數例子,有著相對而言「平衡」的幾股力量,共生拉扯,互相建立弱連結,把開放資料的生態圈,打的更開。
聽起來好像不錯,不是嗎?
不過我嗅到的是過早優化 (pre-mature optimization) 的陰霾,你可以說這比較像是棒球那些早熟的基層球員,土法煉鋼,小時了了,但大了之後,因為運動競技的強度提高,連影響賽事的因素也大幅增加。過度訓練的基層球員到了這個階段,大多數是傷身累累,沒有機會繼續待在場上。新北市橫空出世的態勢,算是一個近日的例子。
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公部門若是悶著頭做開放資料,那麼受託的承辦人和承辦單位,也是差可比擬的狀態。
以前總是找不到很好的詞來形容這種狀況,為什麼在幾個單位的經手之後,總是橘淮為枳。但這背後是有脈絡的:有些屬於政策工具和操作層面的,事務官和資深承辦,相當嫻熟,也有屬於「補助套路」的部分,部分法人單位也很明瞭。最後則是產業「直通管」,脈絡複雜,但整體來說,腦袋是直的,所以怎麼變化,總是不脫其法。這是我說的直通管的意思:政策直通,效能直上。一個是通天,可以通到雲端,一個是通到產業發展,什麼都可以快速的產業化。
所謂「後進」國家和地方政府,透過經濟技術官僚主導開放資料的政策,是亞洲地區普遍的狀況。因為傳統公部門本身管理版圖的遞沿侷限,而必須從開放資料的應用端直接剖個斷面,快速下手,是不得之不然。這種作法的本地實踐範例,「加值」很明顯可以算是一個。可是以我來看,這是訓練偏廢,所導致早熟和偏廢的徵象。
開放資料的長期效益是跨域的 (cross-boundary),推展層面是協力導向的 (joined-up),而在政策層面上,則具有全觀性 (holistic),所以才能被拉到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 的層次來談。雖然2013年我們將會看到公單位在台灣開放資料的發展上,扮演著更主動的角色,這也包含了行政院經建會的中程施政計畫(102至105年度)特別在地理空間資訊系統 (GIS) 的著墨,但過早優化和過度訓練的隱憂,卻是我們不得面對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