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位還沒上任的市長每天都有新話題,但多看一點就會發現:
1) 相關者盤點:先掃射議題,會出頭的鳥都是上任後會遇到的,沒出頭的就不會是主帥溝通的對口。
2) 硬土淺掘:主帥敏捷 (agile) 釋放議題,先掀開第一層看似乾涸龜裂的表土,你要說是城市治理的國王新衣,也行。
3) 吃定沒專業:普遍台灣的媒體人對城市治理的專業太有限,所以短期內相當無害。任何的彈幕都是第二波助力,反而是對硬土深掘作功。
4) 任職之後:表土已掘起,戰場已清晰。再來做事。
講個四年前就講過的秘訣(簡報都在網路上),省得有人到現在還沈醉在勝利的香檳,競選網站和公務網站不分,造成未來銜接困難,屢有透過媒體放話勾勒「競選成功學」之情勢,多見內鬥不已。關鍵字:Charles Lindbergh, OMB, GSA.
一份備忘錄 – Guidance on the Use of Challenges and Prizes to Promote Open Government
有些現代化城市發展和治理折衝的經驗,在世界各地累積早就超過十年。只要提早知道對的人、事、物和脈絡,自然就能讓台北脫離搞不清楚自己在哪裡的泥淖。以下這段譯文,已放在網路上超過一年。
超越透明 Beyond Transparency 一書第二段第六到第十章
https://github.com/…/bl…/master/chapters/part-2-chapter-0.md
當政府的資料開放後,誰會使用?如何被使用?那些意料之外或是慢慢浮現的應用是什麼?在本段落,我們將聽到來自企業家、記者、社區組織者、政府雇員,以及私人企業等利益相關者是如何使用這些資料,並且又學到了什麼。
我們在第六章從由 Brightscope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Ryan 和 Mike Alfred 開始。他們的故事不是由開放資料開始,而是在更為前面的階段。為了建立他們的企業,他們和聯邦機構合作,協助釋出和數位化政府的紀錄。在這過程當中,他們不只創造了一個成功的公司,而且扮演在合作的機構之間成為觸媒的角色,讓開放資料的環境更為友善。他們分享了如何善用政府資料來建立自己公司,討論資料標準的重要性,並且如何進一步減少其他新創企業在這部份可能面臨的障礙。
在第七章,我們聽到另外一個公民新創公司 SmartProcure 的故事,他們開發了一種模式,能將資訊自由法 (FOIA) 轉換為促成政府效率提昇的平台。創辦人 Jeffrey Rubenstein 談論他們在不同政府治理的範圍之間,如何彙整、標準化、數位化政府的採購資料。對於不同的政府機構如何合作的部份,開放資料事實上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工具,讓決策更能根植於事實。
在第八章,我們聽到來自芝加哥市記者 Elliott Ramos 談論他和開放公共資料的關係。他特別提到在芝加哥市的開放資料計畫之後所能獲得的大量資料,改變了他對於地方新聞的報導方式,也成就了新型態說故事的方法。
Steve Spiker 是都市策略議會的研究總監,這是一個已經有26年歷史,支持奧克蘭市創新發展的機構,他們常常使用政府的資料。在第九章,他寫道了奧克蘭市政府在初期的開放資料的作為是怎麼影響了當地社區組織者和研究者的工作,他也順便警告了僅僅基於非常有限的資料所推動的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 有其相當的限制。
最後,在第十章,波特蘭市的 Bibiana McHugh,說明他在波特蘭市的公眾運輸公司 (TriMet) 如何和 Google 發展一套轉乘交換的資料標準,而這套標準目前如何被全世界幾百個城市所採用,讓人們更容易取得轉乘和駕駛資訊。她說明公私夥伴關係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如何將開放政府資料帶到人們已經習慣,賴以消費資訊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