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評論網路趨勢發展研習營,前因後果可看簡報。
1) 很多台灣朋友可能因為心理恐懼,不逛聯合國的網站,但聯合國的主要一級機構至少在網站設計和資訊揭露等部分,遠遠比現在的台北市和行政院不知進步多少。老一輩的心理有陰影就算了,新一代的個人和媒體有這陰影就說不過去。
2) 華為在非洲如此積極(例如奈及利亞),是因為可以透過電信設備直接接入和撐起新一代的行動網路動能,這等於是把整個網路世代從根鏟起(或是絞住)。這一層只要依賴華為,整個世代就脫不開。
3) 非洲大陸的最早網路接入點(例如突尼西亞和埃及)會遇到網路 vs 政府的動盪不是巧合,網路接入點就是一個新舊模式混戰的溫床。電報和網路所造成的影響有很多類同之處,所以教訓和課題也會很類似。例如:
- 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 全球神經網絡(當時是電報)
- 新技術帶來贏家與輸家
- 技術懷疑論出現
- 隱私爭議(一戰和二戰太多悲慘例子)
- 開放與自由的傳輸
- 從技術管理提升到高階政治議題
- 中立性的討論
- 利益相關者參與的長期歷史
- 技術和外交
4) 想想看台灣25歲至35歲,35歲至45歲,45歲至55歲的網路接入點各在什麼,綁在哪裡,哪裡已有煙硝味,什麼機構(公營、私營、非營利等)在什麼地方鋪陳接入點,哪些本來不佔有接入點高度的節點被打造為接入點,誰在積極寫這些故事,又是用哪些角度在寫這些故事。這些都是看待接下來所謂資料開放和大數據發展的關鍵脈絡。
上週末在張榮發基金會貴賓室,聽到張善政對我說的日本開放資料現況有些疑問。雖多次在不同場合見面,但沒有主動攀談多談。昨晚和日本這方面四年來參加過數百場相關活動的好友專程見面,在此提供一些見解。這部份也可和多年來我的觀察(都放在公開網路)做個比對:
- 上位政策疲弱:無論是民主黨時期或是現在的自民黨時期,兩大相關政策徒具形式,或是說相關更注重形式程序。
- 推動誘因缺乏:所有資源往東京奧運靠攏,首都圈無感。去年都營地鐵線的開放資料競賽,性質跟台北故宮的「開放資料」類似,限制多,僅能以「準」開放程度稱之。
- 地方發展放任:所以地方百家爭鳴。實際結構稍微複雜,但地方脈絡遠比台灣各都各縣精采和實際百倍。
- 台灣發展意義:在日本幾位朋友新著之「特集:オープンデータ」提到一些台灣現況。在政策上位如何善用「溢出」效應「銜接」鄰近各國和各經濟體之洞見,這部分台灣學界探討相當薄弱,完全不及格。這很要命。
- 關於 OKFN Taiwan (開放知識基金會台灣):幾位台灣本地專家所貢獻之普查在本次國際「評比」結果另亞洲各國大為震驚,日本政府也轉眼看臺。
- 其他:非三言兩語能道盡,有機會再分享。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