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網路發展趨勢研習營

承之前的活動,有幾位朋友說想再聽一次,我想說利用時間把口語型態的「準逐字稿」提供如下(簡報在這),或許就不用勞動大駕還要辦一場活動。

P1 – 主題,這是國發會給的,資通訊是主題,但把網路涵攝在下位。我想說今天的其他講者多半會談網路 (internet),因此我就從資通訊的角度來引言出發,請各位參考。

P2 – 開放、互連、湧現是三個了解網路現象的主要關鍵字。若以陸基 (land-based) 的處理方式去看,去了解網路,必然會懼怕,摸不清楚,甚至是以洪水猛獸的心態來看待網路。能把網路「管的好」,趨勢抓的好的國家,通常對海洋的管理也有一套。

P3 – 目前所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即使在今日工作坊之後,能看到的也是冰山一角。每一個國家政策資源所關心的也是冰山一角,光是地區和地區之間的網路現象有很大的不同,這點類似我們站在岸邊看海象,海床海棚結構、特定季節好發的氣候現象等,都是影響海象的因子。即使海象看似相同(例如波高、波浪週期,白浪頭等),但在底層支撐網路的基礎建設、法規、商業型態、媒體文化習俗和一些以網路發展為指標國際評比等,會不太一樣。當然網路協定是相同的。這點是了解所謂「網路」的基本認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真的要下海灘走走,甚至是到海上走走。在陸地上看會看不懂的。看到浪頭就以為是趨勢,那就要看你怎麼定義趨勢了。會衝浪是一回事,會衝浪還辦的出來衝浪大賽,這就不太一樣了。知道哪邊可以小舟下去也是另外一回事,海洋資源管理又是另外一件更大更複雜的事。

P4 – 從ㄅㄆㄇㄈ開始

P5 – 所謂的網路世代比各位想像的更為年長。簡報內提到的幾位,有兩位最近還來過台灣,一位是去年台大那邊找的。

P6 – 因為今天的主題是「資通訊」和「國際趨勢」,而談到資通訊就會一定和政府有關。基本上會提到資通訊 (ICT) 三個字的人幾乎都必須跟「政府體系」打交道。而影響資通訊發展方向,若以今日工作坊的高度來看,是避免不了參考簡報內提到的各個國際組織的資通訊指標。例如 UNGA 在2000年初期的 WSIS,UN 的 MDG,ITU(今年剛成立滿一百五十年)的 ICT Development Index,還有國發會比較常發新聞稿的 OECD KII 和 WEF 的 GCR。對台灣來說,這些指標是資通訊發展趨勢的外部趨力之一,所以了解這些指標,這些單位怎麼看就的資通訊和新的網路,這是很重要的課題。也應該算是 ㄅㄆㄇㄈ吧。

P7 – 當時沒多提這個畫面,本來是要說語彙 (glossary) 這件事。意思是我們看一些國際報告時,會發現即使在談趨勢,但一些基本語彙的定義是比較清楚的。例如雲端運算就有 NIST 的定義,有通用定義對於怎麼談怎麼切入都是抓趨勢前期很重要的工作。非純技術的領域(例如網路治理)也有比較通用的定義和談的範圍。最近各位比較熟的可能是「公開資訊」和「開放資料」這部份,一開始ㄅㄆㄈㄇ的階段若是太過胡扯(例如雲端),以後就很難收拾。

P8 – 用三個標籤雲來指是不同的概念聚落,例如比較大的資通訊和國際發展、走垂直市場的資通訊與教育,以及目前很熱門和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例子的 hackathon, app, developers 等概念聚落。

P9 – 回到最近最熱門的「開放」,為什麼「開放」這麼難理解,這麼難溝通,我們用這個表就可以看到各位在談「開放」的時候其實真正想的是什麼。這是一種上位語彙刻意模糊所引發的溝通困難,但心理有了這張表,想起事來「層次感」會漸漸清晰。主要是因為不少人在談「開放」的時候有相當的預設立場,而這預設立場放在更大的資通訊發展生態之下,通常並不自覺自己在光譜的那一端。

P10 – 這部份主要是呼應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我感覺大家要找趨勢通常找的是「什麼」,也就是先鎖定所謂已開發的國家,或是 G7,然後再用念書的方法找出所謂的實際案例。在這年頭拜網路資訊流通方便之賜,找到例子一點也不難,但難的是「如何」這件事。

P11 – 這一頁應該要放在最後才是。但本簡報內提到的案例主要來自上述國家,以及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如何」項目。例如 cookbook 我在前一篇文章有舉出幾個很適合今天場合的例子Foresight 這段資策會有做,但只作一段,在實務上只是一個研究計畫。看到一個大聯盟球隊買了什麼行頭就去買回來給自己的球隊穿,這比較像是上面前瞻計畫的困境。Governing 和 steering 台灣很貧弱,如果你要問我意見,這部份才是最該實驗和開放化的。knowledge diffusion 類似今天各位很關心的開放資料開放文化、開放知識… 等。至於 networked approach 則是網絡途徑,有從政府角度談這方面的專書,不妨找找。

P12 – 談日本人在二戰怎麼看這件事,媒體是資通訊發展常被忽略的一環,這點建議在看各國媒體生態發展時(包含網路媒體),心理也要有個譜。TVB 與 TVBS 還是 Livehouse.in 都屬於這一部分。

P13 – 當時的電報海纜。

P14 – 這張圖還蠻重要的。芬蘭如何長期保持競爭力,並且在資通訊和社會發展上相對是個比較平等的社會,為全球不少國家所稱羨。這張圖是 MEE Group (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 在發展資通訊策略,或是這麼說好了,抓所謂的國際趨勢時是怎麼想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核心競爭力」,想想芬蘭地小人稀,背後有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促成1950年代之前的產業榮景,之後如何轉換產業結構,成就一個全球性的 Nokia。這些來自政府內部的故事是很令人興奮的。即使在 Nokia Mobile 業務出清之後,原本 Nokia 的人力如何釋放出來成為新創公司的核心人力,也讓台灣一些單位到芬蘭取經(例如 Slush 或是 Forum Virium)。這張圖就是之前所說的「如何」的心智圖之一。說穿了一點都不難,但關鍵在於:知道自己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覺得台灣在這方面的一些拔萃方案,至少在出爐的政策白皮書部分,對於自己擅長什麼,沒有擺在未來資通訊發展的核心。照理說這些應該都是ㄅㄆㄇㄈ才對,我相信以台灣各智庫的研究能力絕對不是問題,只是在「問題意識」的這一端可能出了問題。

P15 – ICANN 的 governance model,一張圖告訴你。我會擺這一張的目的是提醒台灣在面對「網路」或是「婉君」時連個接觸的 governance model 好像缺乏比較細膩的討論。ICANN 的結構可以多多關心。至於什麼是 ICANN 可以查看他們的網站。台下有交通部和通傳會的首長,應該不致於沒聽過。

P16 – 這句話也不是我講的,但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方向對了,但層次錯置,很多時候看起來就很怪。例如:政府機構站在前面展現網路應用,但應用卻是為了促進所謂產業發展。過去各種政府機構狂做 app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技術有技術的層次,網路也有網路的層次(如 OSI model)。層次感清晰有助於了解所謂各國的資通訊趨勢。

P17 – 同樣的「層次」為題,找出網路治理 (Internet Governance)  的層次圖。這不是很嚴謹的層次,但至少對於理解網路治理涉及什麼利益相關者和議題,很有幫助。簡報時我忘了說,這是註冊於馬爾他群島的一家基金會的作品。馬爾他,你沒聽錯。日內瓦在這方面也很強。了解層次,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城市、產業能扮演什麼角色。

P18 – 這張是給蔡玉玲看的,不過她很早就離席。會提 UNCTAD 的原因是因為在談網路虛擬法規調適,她的簡報(不是這一版,但她提過)提到了這單位。我就把實際資料庫的欄位貼出來給各位看,這些其實都有不等的網路論壇在討論,資訊也是公開的。

P19 – 承上一頁,以 UNCTAD 的角度來看,紅字的部份是今天各位講者會談到的。搭配 P3 的「冰山一角」圖,今天工作坊的意義可能就更清楚了一些。

P20 – 呼應 P16, 17,為什麼這句話會這麼寫,這句話又講出了什麼事。

P21 – 這一頁本來要準備給張善政看的,可惜他也中途離席。目前各部會雖然很積極的推動資料開放業務。部會當然有自己想要推動的方向,但如果我們看看英國政府如何推動這件事,就會發現實際上和台灣在推動時有很明顯的策略差異。台灣是這一年來才公開的慢慢修正,而英國是在推動的前期就已經有各部會的資料開放白皮書上網。這些都可以從 data.gov.uk 下載。有些台灣部會面臨很多基本策略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沒辦法從加強資料開放的下游端(例如資料集數目)來想的比較完整。既然英國有這樣的豐富文件,不妨多多參考。不用找外交部幫各位讀書,各位部會內一定都有豐富的人才。

P22 ~ P44 待補。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