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 的教訓

之前四篇短文提到 DSP 的經驗(),現在來提所學到的「教訓」,那就是「錢的運用」這部份,或許這些經驗對於未來不少社會創新計畫會有些啟發。

DSP 在2012年底陸續開課之後,因為服務的對象多半是對於資料開放有意願而且願意付出課程代價的人士,在課程費用的設計上,也保留的一定的全額補助名額,給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學員。因此不少擁有企業背景的學員在當時主動和企業本身的人資部分詢問是否能以公司名義補助課程費用,而類似的需求在歷屆學員還不算少見。在考量健全發展的邏輯之下,課務、收費以及相關作業的部份,就必須要走一定的正規化作法,不可以方便為藉口,留下計畫後續發展的可能障礙。

這部分可以簡單切開來說是招生、收費和衍生的客服等三個工作項目,初期由於計畫發起是由精誠的 Etu 和 Code for Tomorrow 所共同承擔,因此在權衡之下,就將收費的部份掛在精誠的一個特開帳戶下,目的是專款專用,將公益之舉至少在機制的設計上可以多做點透明化的動作。事實上這難度也不高,主要是願不願意這樣做,而其額外的負擔是什麼。在每次課程的說明網頁上,也具體說明了未來若當 Code for Tomorrow 因故無法成立基金會之時,將無異議的在扣除必要支出之外,把課程結餘款完全的捐給非營利組織。

方向是這樣沒錯,但通常「出問題」的部份不在方向,而是在執行的細節。早在去年8月因應業務量過大,為了確保轉型成立社會企業之後,仍能採取高標準來樹立社會創新計畫商轉的標竿,因此我就多次催促核心的各方應該儘快將這筆結餘款項捐出,以落實宣告。

很可惜的是這件事的急迫性,各方的認知並不相同。對我而言,這件事的優先權應該排在前三,但在過了將近半年之後,結餘款的捐出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這件事的進度顯得不可思議,但這進度我相信是一般台企在面對類似情況都會有的「毛病」。很可惜的是,DSP 從一個非常棒的計畫拓展到一家社會企業,是台灣少數以技術力見長的社會企業,但在這個結餘款處理的關頭,就顯得生疏而且漫不經心。

期待新的核心團隊在這件事的處理上能加速進行,否則落人口實相當不划算。此事拖泥帶水,不只是對已上市的精誠,對智庫驅動也不是好事。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