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潮過後再來寫,以下為身為講師之一的個人見解。
1) 題目與網路發展趨勢的關係?
題目訂立本身反應出主辦單位對網路事務理解的範圍和層次,甚至我們從三則英文報導的寫法和詞彙用法 (e.g. Focus Taiwan, China Post, Taipei Times) 也知道媒體對於網路事務的理解層次為何。本次以「網路發展趨勢」為主題,主辦單位的期許、講師各自代表角色、新聞稿見報,以及後續的討論,能看出當一個議題被拉高到某個層級的時候,會引出多少不同面向的看法。這點在日本、南韓、菲律賓、香港尚未見到,而中國因為信息辦的角色,討論最為熱烈也極其豐富 (e.g. the Diplomat)。網路越來越有國界和邊境管制感也是「趨勢」之一,「開放」在未來將不會是預設的。
我收到的題目是「資通訊」為主,因此從資通訊產業談到因為網路 (internet) 所帶給資通訊生態(包含政府治理結構)的衝擊。最重要的是:
- 芬蘭:如何形成政策。
- 英國:如何授權內閣各部會訂定符合本身發展方向的開放資料策略。
- 瑞典:如何根植自身競爭條件,將「安全」系統性打造為全球倡議願景並且輸出為資通訊產業的優勢。
- 愛沙尼亞:如何將政府內部的關鍵資通訊元件(例如 X-Road),輸出為歐盟計畫(例如 X-Road Europe),再輸出為 e-Estonia 網路國體的元件,或是被「山寨」的 i-Voting 本尊。
資通訊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在台灣不算少數,但上半場除了簡立峰所提到的東亞局勢之外,例如:
- 貨物貿易的淨輸出
- 手機服務的淨輸入
- 鄰近國體人口(菲律賓、越南、印尼)的網路人口紅利等
- 東亞觀
其他討論主題和資通訊發展關係很薄弱,聚焦反而是在…
2) 關於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的政策早應制定多年,主官即便因為來來去去不得其法,至少內部事務體系手上應該有不少社群媒體的作業辦法。若這些作業辦法都派不上用場,那就可能是之前研考會在訂立社群媒體方針的方向有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強調媒介(社群媒體通路)而不是訊息的完整性 (integrity)。訊息媒介三年一翻,永遠追不完,後者才是關鍵。部會和地方政府的考量點不同,但在災難防救部分或是單位業務型態貼近日常生活節奏(如警政、消防、社福)的部份,對社群媒體應用應該更為重視。例如日本東京都不少地區警政單位利用 Twitter 定期發送犯罪防範訊息,或是 新加坡 NEA 發 PM 2.5 訊息等,這都是很普遍的例子。
當然我們可以說這些都只是所謂到的單方面溝通,但對於部會和部會首長而言,到底如何訂定 engagement policy,然後轉換到 social media 的 enagement policy?通常台灣中央機構和地方政府在社群媒體的作法也完全不缺案例,但目前缺乏的可能是比較完整的政策工具或是政策食譜 (cookbook)。這裡有一些例子:
- Federal Social Media Policy Development Toolkit on Hackpad
- Department of Interior
- New York State
不過社群媒體很多人都可以講上兩三句,也沒有什麼對錯。
3) Facebook 情結?
網路公共事務領域綁在臉書是好事也是壞事,臉書的演算法操作,素來遭人詬病。以昨日情況而觀,或許專談「臉書與網路公共事務」可能還比較貼切。但臉書作為公共事務領域並非所謂的網路「常態」,各國有其各自的社群文化和滲透率高的社群媒體。將公共事務討論長期綑綁在單一且非開放平台,我個人認為並非明智之舉。
網路公共事務如果預設值就是 Facebook,那比被綁在訊息孤島還更不如。Google Taiwan 至少有 policy 相關的人剛上任,也有了 Innovation Lab for Government,相較之下,Facebook 在台灣就是單純的媒體公司。
4) 關於開放資料?
這又是另外一回事,太多基本功夫沒做。 之前有一些觀察,應該還派的上用場。
5) 媒體怎麼看?代議士怎麼辦?
這兩個在資通訊生態、網路發展非常重要但卻常被忽略的環節,對於上面四個主題能講上什麼、會找什麼角度,甚至是能造成什麼影響,我想短期之內也不會有劇烈的變化。但媒體和代議士能多了解網路 (internet),長期來說都是好事。
至於營隊本身和政府治理結構的改善,這題目太大,不在本次討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