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開管道了解到臺北市資訊局的「苦處」,且看最後十分鐘。簡單來說:
- 李說 LINE 沒什麼問題(編按:難怪貴局在徵新主祕… 打臉前主祕)
- 資訊局編制過小,我印象應該是不到七十個人(臺北市交通大隊有一千多人),而且這還是台灣地方政府層級最高(一級單位),人數最多的(編按:資訊局業務型態差不多就是這樣,這在選前提過)
- 資訊人員無晉升管道,想上去就是往中央去
- 資訊人員多為一般行政,無法由北市府自行調配
- 以上問題卡在銓敘部
- 李:無可用之兵,例如一般行政人員怎麼當 PL,還要管得動其他局處的 PM
- 目前要動資料開放都要走雙局長,等於是研考或資訊搭配一個業務單位主管來進行
- 所有資料開放的公眾對象,無論是私下信件還是 LINE 來 LINE 去都大幅偏向技術本位(編按:這不是很妙),加速的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足夠的利益相關者參與
- 李一定沒聽過 Code for America 模式
這些狀況對於熟稔公務體系的人來說是基本常識,但對外(包含李本人)可能不是。
然後台中主管的講法很有價值,對很多人來說那是常識,但對很多非公務機關內資訊體系的人來說不是。地方政府在這一塊就是先天失調後天失栽培。
至於數位落差部分… 別想自己有多厲害。偏鄉可以給你真的觀點,先有觀點之後資源的分配才會準確,這在n次胖卡計畫(遙遠的七年前)接受採訪時都提過。常態想法是說可以給人家什麼資源,那是完全錯誤而且傲慢的。這個可能目前很多 ADOC 還是數位落差和包容的計畫,在一開始都搞錯了。
廖兄部分,dididache 就別扯太遠了,zhihu.com 上都有行家在聊。
蕭的部份也有價值,但多年都鎖在 TEG 也未免浪費,應該多出來晃晃。
陳的部份請不要害羞!GDS 讓現場看完就知道真的很大啊。
至於 http://join.gov.tw 本身就別浪費時間了,放假前網聚 ok,但 join.gov.tw 整件是低熱量低卡洛里的無效舉措。三軍二軍瞎攪和,行,一軍放手做其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