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網站轉換三兩事

近日出席一場本來不該出席的場合,主要是很多東西都是基本功,找我們幾位可能是局勢所逼之不得不為之。對於政府計畫網站(內容型)在交接轉換之餘的相關建議如下,全部發言時間大致七分鐘,目標物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網站:

  • 以前的「權威」來自「樣子」,現在的權威可以來自於內容的「正確性」,但在樣子上可以有多點符合現代的方式呈現。
  • 可多考慮建立數位原生的績效指標,這績效指標應該衍生於使用者行為數據的量測。這些指標和數據的長期累積,應對於現在和未來的承包、執行和委託單位都會有幫助。幫助多少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要有一些很基本的原生指標。
  • 指標應符合計畫的核心目標,例如計畫的目的是「媒合」,那麼應該多在標書的階段允許採用不同量測手法和指標的彈性,以利承包單位善用相關工具和手法而達到其目的。
  • .gov.tw 有不少相關規範,但介於灰色地帶委託由民間單位執行的計畫型網站(如非 .gov.tw 結尾者),在結案時是否也要給予彈性,委託單位應該要整體考量。若此規範放給業務單位自行其事,那就真的會自行其是了。
  • 政府網站有其無法取代的價值,勿因追求新潮而忘了自己的利基和應該扮演的角色。那條線要怎麼切一開始就切清楚,如此一來被諮詢者,無論男女老少新手熟手,也會知道該說多少。
  • 不少政府計畫網站的訪客不必然是本國籍的訪客,只要多在一些環節用心,自然能在營運、服務和內容部分得到比較好的突破和成效。
  • 政府計畫型網站我猜每年需要更新或轉換著,全台不低於一千個,應該有個管道讓第一線長期實務所發展出的 “guildeline” 能夠得到討論、發展、發揮,甚至是進入規範建議的地步,否則十幾年前我在一些場合所聽到的問題,到了2015年仍然有相當程度的政府機構缺乏非常基本層面的認知。這十多年來浪費的成本可是我所不敢想像的。
  • 怎麼開規格書才是關鍵,有興趣可以參考 Code for America 的模式。
  • 好的網址就是最好的識別和資源,應該在所有計畫和延續性計畫長期的投資這些識別。子網域不是只有 www 可用,可多想和多看非本地的網站。
  • Data-driven 先不用想太多,之前的 content 能更 recycle, reuse 和 repositioning 就是萬幸。

以上。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