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都市化、智慧化與工作機會

東南亞有個絕對跑不了的趨勢,就是都市化 (urbanization),這邊有非常詳細的數據和累積十年的研究,對於任何一個想切入「智慧城市」的業者,我都建議應該至少看個一兩段的文章。這跟你的「智慧服務」或「智慧商品」販售沒有直接關係,但整個整個因為都市化所創造出的市場是存在的。根據世行的長期研究報告,2000年到2010年間,東亞地區有將近兩億人遷入都市。兩億人的人口是台灣的9倍,廣東省的2倍,日本的1.5倍。有8個城市的人口超過千萬,123個城市介於100萬到1000萬之間,另外有738個中小型城市,則是介於10萬到100萬的人口。

這些人口大規模的移動所產生問題和機會,從移民生存的角度、城市治理的角度,或是套句最近熱門的話題:創業(我偏向使用「實業」)的角度,都是不可忽視的大勢。

Google Taiwan 的簡立峰在上次國發會的活動提到了這件事,但他是以業務本位來看,將 Google Taiwan 在東南亞所能扮演的角色明白多說了一點。例如本地行動裝置的滲透和使用習性,台灣的環境有些特色,這些特色創造出了開發和發展的沃土,培育了足以「出口」的實力。當然「出口」的比喻在這個時代也不太精確,但是以 Google 在 SEA (south east asia) 的業務目標來看,台灣的角色的確是越來越重要的。

那麼行動裝置和都市化有什麼關係?

想想緬甸在沒有開放之前(2000年中)一張 SIM 卡要多少錢(十多萬塊台幣之譜),到現在又是什麼光景。光是「開放」和「賺取價差」這兩段就有不少人受惠受益。SIM 卡再怎麼說都還算是好脫手的貨,不像是囤積小汽車,稅一降下來賣不出去的貨根本只好堆在路邊。SIM 卡價格的狂降讓人們多了點通訊部分的自由。在都市化的通訊歷程,撇開固網,直接跳上行動裝置。再加上緬文 (မြန်မာအက္ခရာ) 輸入法日漸成熟,又讓資訊鍵入的基礎門檻降到識讀人口能方便使用的程度。這些事情的發展也不過三五年的光譜,但已經讓緬甸成為眾多商業機構即使不在產品和服務面標榜「智慧城市」,也必須一探究竟的區域。我們假設越是都會化的區域就越有各種行動通訊服務的成長力道,那麼整個技術和服務的堆疊 (stack) 就有了巨大的空間。這在人口遷移沒有如此劇烈變動的西歐,目前是看不到的,因為那個過程早在n年前已經完成大半。

都會化過程的發起者可能是國家挑選過的都市,例如緬甸的首都現在已經不是仰光(你沒聽錯)。而早已都市化的城市,如台灣朋友所熟悉的曼谷、吉隆坡、雅加達等,都市化所面臨的問題可就更多。在行動通訊的服務上,隨著人口的大量遷入,城市住民的通訊習慣就跟仰光很不一樣。不過頻譜資源有限,人又怎麼愛說話愛傳訊,如何讓從既有的通訊行為裡撈出該解決的問題,而且是那些解決之後還有利潤市場的問題,這些都可以從都市化的大勢(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和大數據作為,找到更多切入的角度。

這些都只是萬分之一的機會和問題。

在都會化的過程中,如果先鎖定用自己生長的經驗來看,比如說我是南投出生的,載台北工作,長假回到南投之後,透過行動載具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做的這些事和南投有沒有關係?

可能大多數人的回答會是:跟本來就在都市的朋友圈交流訊息,而這些朋友在放大假的時候,也都不在台北。如果北台灣的居住人口有六百萬,那麼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習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好,我的家就在南投,為了工作不得已到台北,我算是那兩億人其中的一員。在放大假的時候,我會怎麼用這個行動載具(如:手機)?好吧,這答案可能跟上面類似,那麼再想想看,如果我在台北孤苦無依但有一份還過得去的工作,那麼手機在平時又如何讓我融入這個都市化的過程

繳水電?叫外賣?當筆記本寫滿客戶資訊?叫車?標會利器?打發時間?買車票?付餐廳帳單?認證身分以獲得更多的訊息服務?預約診所掛號?科技監票(好吧扯遠了)?還是明天什麼時間會例行停電停水?

以上那些是在南投不會發生的?哪些發生的頻率低?又哪些只會在台北發生?哪些是有哪些其他的傳統管道也完成同樣的事?這些傳統管道因為都市化的過程,是越來越通行,還是越來越式微?還是… 有一天被傳統管道發現原來有這些事,乾脆把某一個環節的服務提供商買下來比較快(暗示:一類電信業者)?

東亞都市化、智慧化與工作機會

承上,如果某些通路因為都市化的過程而消失,那麼連帶的很多工作也會消失和轉型。那麼這些人要去哪?兩億人跑到都市不是因為想觀光,他們需要工作,需要更多的發展機會。你可以說十年前跑到都市的,可能現在跑到其他的都市是想觀光沒錯,但是在這十年間才來到這些巨大都市的人,我相信更多關注的是工作機會。我們再想想,如果這兩億人有不少搶了原本居住在城市住民的工作,那麼整件事情就更複雜了。

回來看看目前台灣所流行的「智慧城市」,有巨大的展覽,有很多的聯盟,有數不清楚的文章,有每週在各地舉辦的商機和媒合會。試問,這些智慧城市的計畫,到底想解決什麼大的問題

智慧交通想解決塞車問題,結果發現雅加達都是機車,問問自己,台灣解決了什麼機車的問題?登記有牌的機車可是有一千四百萬輛,請問我們要怎麼說服雅加達市府,整套進口「解決方案」?塞車是交管問題,還是更複雜的城市治理問題,甚至是中央的政策問題(例如稅制、保險),而城市根本插不上話只好概括承受?台灣的機車現況是什麼,我們有沒有用過什麼「智慧」的方法,例如大數據好了,真的好好了解現況,找出這些問題的「普世性」?解了這些問題,會不會有些工作機會就沒了?還是 Gogoro 才是智慧運輸的方向?

移動本身不是目的,移動是有目的的。兩億人和更多已經在都市的人的移動,從軌道系統到當紅的叫車軟體,我們有什麼智慧的方法,能解決更多都市化的問題?

都市化才是智慧城市應該解決的問題,而提供工作機會則是智慧城市的最終目的之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