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預定參加【新創產業邁向國際的因應與挑戰】新創座談會的個人發言脈絡,很快的寫一點。
肯定:由外而內,由創業者的需求者出發,表示肯定。
詢問:不知道現場有多少人在國外國內都創過業,或加入新創企業?或在本國聘過外籍人士?
追問:由外而內,缺乏從國際角度來看台灣就業市場的吸引度。
再問:「國際」實在太大,所謂國際是否可更為精確?例如是什麼 economic bloc (OECD, G7, G20, G77, APEC, ASEAN) ?
闡述:政府能做什麼?政府的角色是什麼?如果政府本身就無法國際化以及運用主權力量投射誘因,那麼在大框架環境限制之下,能夠做什麼?補助?
本次列席的委員:分別來自司法、衛環(勞動)、財政委員會,但缺乏所謂國際攸關的經濟和外交。
最外部議題:與新創有關,如 TPP 協定第11章金融服務業,第12章商務人士暫准進入,第19章勞工,第22章的經爭力與企業促進,第25章法規調和等。APEC 的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等。要如何處理?TPP 不是有很大的壓力要加入嗎?想想看當年 WTO 的狀態影響多少新創和中小企業?
藉由外部平台協調內部環境整備的部分:
- 2015年度,例如行政院「人口及人才政策會報」,國發會的「全球競才方案 Contact Taiwan」,經濟部的「Invest Taiwan」等,重複多工。侍從發包主義,成效非常不彰。
- 勞動部在2015年度於 APEC:「強化亞太工程師跨境行動力以促進區域整合工作坊(Workshop on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ized Data Bank for APEC Engineers)」和APEC技能發展能力建構聯盟(The APEC Skills 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Alliance) 的後續?
- 教育部「APEC區域青年水資源永續教育發展中心(Youth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Hub Development in the APEC Region)」,那麼如本地業者若要直接聘用本地外籍畢業生(東南亞),是否可放在 APEC 來協調,甚至是由本地新創來主發倡議?
- 2016 APEC 主辦國是祕魯,主題是「APEC 優質成長和人力發展」。主題剛好吻合,各種 Summit 是否可推選適合的新面孔?例如 APEC CEO Summit。
- “Competitiveness” 的基本概念:勞動條件、人身安全、幼教環境、生活指數 (e.g. 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Rankings) 等都是競爭力的一環。這些是政府角色能做,也最適合做的,不是一般的民間機構和企業。如果有聘用外籍高階人力的經驗,除薪資紅利和升遷管道之外,環境本身的各種議題也會是考量之一(尤其有家庭者)。
最後關於開放知識部分的建議:
- 加強立法院本身和各委員會資訊公開、揭露的機能(資訊系統)和職能(委員作業習慣)。
- 相關具有正式、公共利益的訊息,是否能在「官方」網站有一份正本,因為臉書畢竟是一個商業平台,建議在歷次立法院的座談會、公聽會和聽證會之後,慢慢回歸正軌。堂堂立法院的資訊公開揭露管道,臉書只應該是途徑之一,但不該是唯一的封閉途徑(而且還是商業服務的網站)。演算法 (coding) 也會造成各種細膩的歧視,讓資訊非常難以透過網路揭露、促成檢索、比對和運用,失卻公開之實。
- 如果是強調國會和議員的個人問政色彩,請參考 Marietje SCHAAKE 的歐盟議會網站介紹和個人網站。
- 過去立院同黨團的委員應該也有處理過不等的議題,是否可考慮有方向、節奏和系統化的長期追蹤和揭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