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 TWNIC 邀請之下,參加了 DTA-TWNIC 的座談。這場有三個單位,前兩個台灣比較熟悉,後者是分別登記在在英格蘭和美東的 TM Forum,屬於以論壇型態促進電信產業發展的公司組織,而這個公司的 bylaws 則是可以透過這邊取得。
現場來談的主要嘉賓是 AT&T 的電信老兵。當年台灣有一批人都進到了 Bell Labs 和 AT&T 的各大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回來之後,任職於學界和政府者,不在少數。而進入業界者,則多半已屆退休之齡。本次講者 Jenny 也算是其中一員。雖然主題是 TM Forum 的 Catalyst Program 和數位轉型,但我想到的是:
- 歐美電信業者的產發組織,對台灣一二類電信業者有和合作誘因?
- 台灣電信業者面臨5G頻譜競價已經自顧不暇,參與偏向商業發展的國際組織,要如何跨出第一步?為什麼要?
- 台灣電信業者在國際組織的參與,除了我們比較能看見的中華電信研究所之外,撇除社交和純粹標準組織,是哪些部門主導?還是沒有部門,都綁在少數人的身上?退了就沒了?
台灣電信和網路環境可能不太為外人所熟悉。電信業者服務的面向和商業邏輯,大概還算容易從歐洲電信業者角度來推敲。但是到了網路服務和網路消費行為,台灣的市場狀況和比較長期的研究報告數據,一來可說是奇缺無比,外人難以得知。二來是,此經濟體為四面環海之島嶼,「內閉性格」不得不然,服務的推出很自然不會想到跨境的使用情境。在電信主導的服務層面,各種「系統」「服務」和「商業邏輯」的「疆界」明顯,發展不容易有意外。三來是,台灣的電信業者對於海外的投資似乎也比較少聽聞,更遑論是針對其他業種的跨國投資。
TM Forum 當然不像 ITU 這麼龐大僵硬,而 TM Forum 畢竟沒有官方色彩,可能在各種計劃的推展上,玩法比較靈活。現場聽聞法國 Orange 的積極程度,這倒不意外。Orange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身影,內部職司複雜龐大,有部門希望好好運用 TM Forum 的平台進而探索新的機會,這說得過去。但同樣放在台灣的三大兩小,要 justify 並且找到好的節奏參與,可能難度就高了很多。十幾年前只要跟 OP (operator) 談,被「無償」「借腦」的機會非常高。即使現在的主場已經從電信獨大到了網路也能是一方之霸,但台灣的電信業者囿限於其管理慣性和結構,要稍微「開放」「放開」點,大概還要等個五到十年。
至於席間談到的中小企業轉型,尤其是針對台灣的部分,我認為還是比較困難。TM Forum 在台灣的合作單位可以做什麼,我也沒有好的答案,但只有更多的問題和探索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