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 科技冷戰下,台灣國會的角色,在2020-2024之間,大概目前非常薄弱,短期內也沒有任何足以樂觀的客觀指標
- 科技冷戰下,新科113位國會議員,其背景包含以下任二領域:如科技、國關、戰略、外交、國安、數位、網路、安全、貿易者,加上擁有過去的冷戰經驗,又足以勝任和扮演好國會議員角色者,數量可能是:一或二
- 所以對國會最大黨而言,要實踐「抗中保台」的意念,在科技冷戰下,國會無法自己提供「彈藥補給」。對於其他在野黨而言,可能有些角色可以扮演,但實質戰鬥力,也不容樂觀
- 因此,行政和國安團隊行不行,在2020-2024年會比2016-2020年來得更為重要
以下為個人意見。我們就直接從區域立委開始點名,然後再來是不分區立委。沒提到的就表示從過去其經歷來看,戰鬥力只有連署和表決一用。當然,有些國會議員可能天縱英才,短時間內或許有機會成為一方專家,兩三年內敏捷精通兩個領域。
我們先從台北市第一選區看到第八選區。
- 吳思瑤雖相對年輕,但在科技冷戰缺乏判讀的 “capacity”。很多民進黨偏屬中生代的立委,多半和吳思瑤的經歷和專業類似。吳屬於第一選區,只好不幸的被我先挑出來作為範例。
- 何志偉雖然在數位科技的使用上比較嫻熟,但因為經驗和選區選民結構所限,在消費者端涉及科技冷戰範疇者,敏感度會比較高,但可能僅就如此。
- 蔣萬安屬於第一大在野黨國民黨陣營。他的經歷讓他的個人網絡,反而比較有機會接觸到科技冷戰的各個專業領域。有時候自己不用很懂沒關係,有一群懂的人和幕僚(甚至是家庭),這就足夠了。國會的在野黨在科技冷戰能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問題挺有趣的,我們留待下次再探索。
- 高嘉瑜在數位和網路部分,在其台北市議員任內有不少「問政經驗」,但那些都偏向城市級別的市政議題。當面臨到兩個強權在科技領域的冷戰,她的過去的經驗是否能轉化發揮,以她個人的路線來推估,是有機會可以「期待」,但本人意願和團隊意願,大概很難。
- 林昶佐主要是國際知名度高於前幾位,但那個知名度是某種形象和音樂背景的「識別度」,和科技冷戰完全無關。他的個人網絡關係(國際部分),在台北市區域立委各席,或許只稍遜於蔣萬安,但他未從政前的關係和科技冷戰的距離,說實在,比蔣萬安遠的很多。
- 林奕華離得最遠,但和其他本區域的國民黨立委一樣,過去的「冷戰」和「對抗」經驗,來得比前面幾位更為豐富。我當然不是說過去經驗一定能派上用場,只是冷戰結束年代,若我們用1991年柏林圍牆倒塌來算,那麼當時年齡不到十來歲的,大概很難有機會親身體會到冷戰對抗和強權下求生存的強度。
- 費鴻泰的出身當然是台北市各席「看起來」最有機會和能力談論科技「冷戰」的候選。不過一來他屬於在野黨,二來科技冷戰就是美中兩強,身為國民黨黨員會如何自處兩強之間,我認為不好推定。另外一個費鴻泰的罩門是,現代的科技冷戰與過去的科技冷戰,作用的場域多出了許多,複雜度更高,尤以數位、網路空間這兩大領域為甚。費離這兩個世界,極度遙遠。
- 賴士葆是比較奇特的。第一個他年紀夠,第二個他是台北市區域立委唯一一位的理工背景出身(大學機械,碩博士南加大工業與系統工程)。但他所處的時代,行政、科技和產發可說是綁在一起,國會偏向是行政機關的橡皮圖章,反正只要選擇美國就對了。賴後來以財經和管理「聞名」,可說是那個年代的不得已。他離開科技如此之久,科技冷戰從財經角度雖然也可窺見不少端倪,但應該不容易派上用場。不過若他要發動什麼事情,應當要注意。
待續。
訂閱 Telegram 頻道:https://t.me/sche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