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說感想。
報告在這邊:下載連結。
- 國防院 (INDSR) 出版這種研究報告要很小心,根據公開資訊我們得知,國防院成立不久,專業領域比較厚實的是在傳統國防安全領域。我們從報告內容也可以了解,這是一篇大量收集社交媒體數據的 “sentiment analysis”。這種研究的特點在於,通常想解決的問題要定義的比較清楚,例如商業領域上如何誘使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產生好感,或是美國的政府出版物如何形容盟邦和假想中的敵對國(所以才會有文本分析)。前者是商業領域,後者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領域。還有一種是屬於情報領域,但通常是情報機關在做的。在法規上來看,INDSR 不是情報機關,那麼來出版這種主題的研究,就有很多要小心的地方了。在 Web 2.0 的時代 (2006~) 之後,這方面的研究就開始有了爆炸性的發展。
- 預算是 INDSR 幾十倍的資策會 (III),本來就有很多政府所委託的已公開和未公開業務。資策會內部對於 web 數據的抓取、收集、打包、分析,提供服務等,也不是這十年才開始的事。很早很早就啟動了(根據公開訊息都可以得知)。
- 資策會是這些有技術能量的法人之中和政府資通訊政策走的很近的單位,所以很多 “social listening” 或是 “monitoring” 的任務,合理推斷,資策會佔據不少實務上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篇之所以要掛資策會的研究人員,想必也是 INDSR 要借重 III 的團隊。
- 資策會對於這種爬大量數據的研究手法 ethics 考量大概沒有想很多,反正都是擺在 web 上「公開」 的數據,能不能抓就靠技術和資源了,但 INDSR 做研究,照理說應該不能不考慮 ethics。這 ethics 還有傳統安全領域和情報領域之間的紅線,這些紅線在 digital domains 要怎麼 apply,我認為反而是要先有研究,再來發展是不是要做 sentiment analysis 這種爭議度高的研究主題。
- INDSR 不是情報機關,成員也不是情報人員。情報系統進出入很多國家和交流,是要主動註冊和管制的,所以情報系統所做的研究,隱匿度高,ethics 的界線也和各個國家的歷史息息相關。這篇報告很多的 claims 已經踏入不是商業 sentiment analysis 的範疇,也對於 inform policy 層面的討論也很難幫上忙。更明顯的是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和台灣網路輿論主流在影響力行動 (influence ops) 研究再度 “hardend” 的展現。比如說,要確認 “attribution” 會 claim 說某些 PTT 的帳號就是屬於哪個 cluster 然後富有 orchestrated 的敘事意涵。但是,既有的 attribution 手法是抓不到鐵證如山的關聯性的。要不就是在 (a) human intelligence 有人 pass 資料給研究團隊,要不就是 (b) 自己有 HUMINT 的佈局,但這兩個… 對於 INDSR 目前想發展的定位,是有嚴重衝突的。
- III 和 INDSR 的主管可能要注意,不要一篇 report 就把 INDSR 的 credit 直接送到檯面上接受四面八方的挑戰。這有點太早,也有點魯莽。III 的部分我倒不擔心,他們的結構超黨派超政府穩定,在預算的豐沛程度也如前所述,是 INDSR 的不知多少倍。況且 III 也不是真的智庫(後略三千字),栽了一個 report 也沒關係。這一點 INDSR 要想想。III 在外面不用有 reputation 可能還活得更好,而且他們的研究主題,多半對台灣來說可能也不太 critical(少數當然很關鍵,但外界一直不得而知)。
- 這研究的主題系列應該不是只有在 INDSR 發展,但我猜想是 funding structure 的因素,所以才會在報告內文引用說本研究為 「2020 年 12 月發表的《批踢踢影響力作戰前導研究》之延伸系列研究」。我擔心的是 III 因為做事風格的關係,把 INDSR 帶到自己想要走的方向,讓 INDSR 反而做不好智庫的角色。這報告和另外幾分在去年底和今年初發表的同類型報告,套路和洞見並沒有特別之處。其他團隊很多都是熱血奮起很 ad-hoc 的新興之秀,這和 institution 以及需要 institutionalize 的奮鬥努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 這方面的中國影響力研究要不要做?當然要,但我認為大概不會是這種方向,而且這個方向也已經蠻飽和的。
簡單以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