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發110萬則簡訊不是小事。我們今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想。

這個表格我花了十分鐘整理,目的是把現有的「告警」通訊管道都列出來。只花十分鐘,就請各位專家把它當成是一個議題討論的引子吧。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告警」?因為這次發這麼多則簡訊的目的是「告警」,至於告警之後需要民眾有什麼「行動」,則是很多人疑惑甚至是慌張的部分。這也難怪,不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守在電視機前等下午 CECC 的記者會。突然收到簡訊,不會有各種疑問的人,大概是非常少數。
透過大量簡訊告警是2020年1月之後在台灣才比較常發生的。能啟動發送簡訊的單位,當然就是這個臨時編組的 CECC,但什麼樣的狀況之下才能發送幾萬甚至到百萬則的簡訊?這些啟動和匡列的條件,外界就不得而知了。(☆討論點一)
簡訊的好處說不完,我相信的大家也都被迫很熟悉了。它單純,純文字,可以放超連結,而且普及率非常高,只要有現代手機和開通的門號就能收得到。就算簡訊發送的當下你沒開機,過一陣子開機你還是收得到。這些優良的特性,讓簡訊在各種「告警」通訊管道之間,有著「訊息的生命線」的稱號也不為過。但這告警的管道當然很容易被濫用,主要是簡訊發送量雖然比以前少的很多,但詐騙事件卻是歷久彌新層出不窮。在台灣,簡訊的「信度」也因為詐騙環境猖獗而讓這個管道越來越難「取信於民」。
在這告警(告示)訊息發出來後,CECC 要人家做什麼?比較好的方式當然是簡訊內有超連結讓人點過去看。不過 CECC 和 MOHW 在 web 等級的資訊系統投資很少,放個連結下去雖然能把人潮導流到更細緻的訊息說明頁面,但這件事他們是不敢也不會做的。
於是一則訊息出來,大家各自解讀,各自行動。

但這次簡訊發出來不是只要提高 awareness 啊?若只是要「提醒」或是「提高」,還是有其他告警的管道(如表格)。若真的遇到緊急狀況要採取舉有針對性質的告示,那 CECC 就要說清楚什麼狀況之下該做什麼的完整說帖(☆討論點二)。原因是:這不是第一次做這件事了,而且不是第一次造成某種程度的慌張了。
假設一小時內成功看到簡訊達到七十萬人,那麼他們各自單獨的行為,例如跑去社區採檢站、不能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等,都會有饒富集體行動的性質。這種 “call to action” 不是網路「點讚」瞬間流量衝垮網站而已,而是真的會有具體行動的。
有些大型企業的人資已經在詢問員工和同住的人是否有收到簡訊,準備啟動另外一波的因應措施。這些因為一次性大量簡訊所造成的影響是很實質可以感受到的。我們目前也很難判斷到底這是緊急通訊,還是只是溫馨叮嚀。論手段來看,這是警急通知沒錯。論 CECC 對外的公開態度,這又好像是大家長的溫馨叮嚀(?)。
這種手段的緊急性和態度的不一緻,會讓人困擾。
一則訊息假設能透過對的管道,在對的時間,發給對的人,並且讓人有對的後續行動,這種告警管道的使用場景,最好是在生命攸關的時機成立為佳。否則在屢試不爽之後,這個告警的通訊管道,容易在信度和效度都大打折扣。還記得 PWS 細胞廣播兩年之前已經有過不良的案例?「好加在」我們還沒有遇到沒有看到訊息就可能遭受到立即的生命損失這種場景。但 CECC 目前一次性大量簡訊的使用方式,真的並不是沒有改善的空間(☆討論點三)。
(編按:電信足跡和隱私是另外一個龐大的問題,但不是這次討論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