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烏東戰事疑雲 台灣不可輕忽通訊和資訊社會環境韌性的在地整備

本次烏東情勢詭譎多變,台灣離俄、烏等陣營雖屬遠地,但仍飽受外電所關照,類比兩地處境是否類似。國人雖深切關心以西方為首的外媒報導,得知軍事衝突不若原本想像,但無聲的煙硝卻是真實在資訊和通訊領域上演。槍砲之聲雖僅有烏克蘭部分親俄地區可聞,不過資訊服務障礙所造成的驚慌不便,卻是烏克蘭人的普遍經歷。例如主要銀行和政府機關網路服務的斷線,電力供應不穩的狀況等。

我等常民並非軍職或備役,面對區域衝突,不會上戰場抵禦外侮。尋求人身安全自保,反而是實務上最具有實踐價值的課題。如何在戰災和緊急災難時,獲得正確、可信和源源不絕的政府訊息,亦是「避難」和「減災」之第一步。然我國政府嚴重依賴外國社群網路平台來提供國民即時訊息,而此管道卻又受到跨國網路業者、演算法機制和網路等無形控制。區域衝突時,國民「狂滑」手機飽受各路訊息「轟炸」,不會在未來才發生。

任何大型災難發生時,全體國民都需要不等正確資訊作出反應。即便是威脅想定不需拉抬到如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衝突如此之高,但我們眼見目前各縣市因 COVID-19 疫調匡列大量幼童,而必須緊急隔離、移送和通知家長所造成的收容兵荒馬亂,相信國民都能體會在真實災難時,「雞同鴨講」「訊息破碎」和問「我兒子在哪裡」的狀況只會更為常見。

民政「里鄰系統」作為台灣各級行政區的主要災害應變環節,很大程度仰賴封閉的通訊群組還有因人設事的口傳資訊管道。再加上目前以里鄰為基礎的民防和災難應變機制,多半無法觸及因社會工作型態轉變而躉居於都會區大量非戶籍住民,基礎通訊環境一但因為網絡攻擊受到阻斷,資訊傳遞的信度、效度等,都會因為時間差而產生更多問題。在地資訊的傳遞(不一定是透過資訊系統)若不「高繞」開放網路 (open internet),很多日間和夜間的在地人口,就無法獲得正確所需的訊息。但資訊上到了網路 (internet),面臨的就是平民無法處理的網路攻擊。訊息的鏈路一斷,生存就成了殘酷的生存遊戲。

若說烏克蘭現正上演的戰事疑雲對台灣社會有何參考價值,那就是目前在里鄰層面,檢討災害應變通訊和資訊系統,可說是最佳時機。以台灣而言,傳統災防應變不應該只有依賴高度集中化,由上而下的指揮訊息鏈,也不應該在作業慣性面,常態導引訊息投放往鎖死在境外化巨頭網路平台的方向。

此課題重要性,不下於自主國防投資,尤其在「全民動員防衛」和甫成立的「全動署」氣氛之下,通訊和資訊社會環境之韌性 (resilience),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良好的資訊能輔助所有的決策環節,這從軍事接戰到生活避難都是真切成立的。烏克蘭的狀況都沒有人能搞清楚到底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事,這時就要有能力想像,如果衝突點發生在台灣的外島,那麼我們的資訊環境整備度是否可以足以 (1) 自我「清消」大量錯誤訊息、(2) 降低資訊傳遞的噪訊比,以及 (3) 避免資訊破碎化導致應變作為無效所造成的更大風險。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