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的座談已辦了一場實體,另有一場線上。以一週一次的進度,穩健緩慢推進。這次準備在228連假期間,辦理第三場的《民防搞什麼》,走線上方式,仍然使用 Twitter Spaces,我先把連結貼出來。
https://twitter.com/i/spaces/1kvKpAqpLdVGE
雖然烏克蘭局勢急轉直下,但在台灣對於「全民防衛」的討論仍然是杯水車心,而且也沒有在個人實務層面要如何操作的明顯路徑浮現。這也難怪,因為「民防」雖然聽起來是直覺是民間防衛,但心裡總覺得有夠遙遠。這可能有些歷史因素,我們要花點時間嘗試一個一個探究。
首先是,民防概念已久,操作模式真的已老。二來也是真的老,例如民防團的編制核心人員,也有高齡化的普遍趨勢。這趨勢是逆轉不來的。三來是,「民防」實在很難激起「熱情」,就像是我們一看到「動員」兩字,過去不於快的經驗都會浮上檯面,心裡頭會抗拒。對新一代的朋友來說,「民防」「動員」這兩個詞都是陌生的可以。第四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社會「中堅份子」,生活雜務就夠多了,民防還是交給里長或是年輕人去煩惱吧?

所以,第三場的線上交流是基於這些疑問而產生的。但我們不能空穴來風,總要抓點實在的東西來談吧?於是我就想到了建立民防機制的幾個步驟。比如說,我們要有「想定」「腳本」,這包含應變情境(場景)和後續訓練、支援和維持的機制。應變的情境當然不好說,但訓練這回事我倒是有一點經驗,不過不是民防,因為民防包山包海,我們要限縮討論範圍,找出國內相關安全訓練所會面臨的問題,然後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這樣的「探索」態度,才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迴圈。
我想到的是「水域安全」的訓練,也就是台灣的救生員體系、國民水域安全認識在訓練、授證、認證和有效性的問題。水上安全涉及一般國民,誰都可能碰到在水域的安全事件。而水域安全事故的「減災」,有官方認證機制,有民間授證單位,更有不少希望能參與救生訓練不分男女的人員,還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救生員薪資。這整個生態可說是已經具體而微體現民防安全訓練機制的一個切面,因此直接談這個訓練體系的現況,例如救生員來源、安全訓練樣態,課程「元素」和民防的「急救」能力搭配是否能派上用場等,會是非常好的出發。
不過,台灣雖然四面環海,號稱海洋立國,但水域安全從傷亡數字來看,並沒有真正海洋大國「澳洲」來的出色。所以我們在這場交流,將特別以台灣和澳洲水域安全訓練的異同,來探究到底更棘手的「民防」「安全訓練」在「教準發展」(indoctrination) 的必要性。
聽起來很拗口,其實並不高深。請記得 2/26 台北時間週六下午14:00在線上來一起來交流就對了。有問題也歡迎來信 ths (at) du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