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搞什麼》之初心篇

這是一篇稍長文,前情提要可以看這場在上週末所舉辦的小活動

在談這個議題之前有幾個假設的前提:(1) 民防很重要 (2) 民防很複雜 (3) 民防需要民力和我也有關係 (4) 民防怎麼下手大家都搞不清楚。任何一個假設的前提不存在,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探討。比如說 (1) 不成立,那根本不用談,現在談到民防都是煙幕彈。如果 (3) 不成立,那妳我何德何能去關心此事?全部交給軍隊和警消還是民防管制中心不就得了?

相較於6年前的克里米亞半島,最近烏克蘭所發生的衝突,很多國際的媒體關心台灣人是怎麼看的,也對於台灣的整體防衛和民防有不少的興趣。我在日前接受了一家南美新聞紙的訪問,很多專家也很樂意分享他們的看法。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自己在台灣的民防到底是在搞什麼?這些民防有什麼機制?各個縣市的做法有何不同?民防服務的目的是什麼?

任何一個關心自己和家人安全的人,不外乎都會問這些問題,差別是這些問題有沒有解答,有沒有動手開始進行整備的機會和必要性。我想說,這主題和我過去一些各種志願的經驗有高度的相關性,那麼就來花點時間搞懂吧。

民防不是現在才開始

首先,不同世代的人看到「民防」兩個字,腦裡所浮現的影像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個世代,金馬地區和台灣本島的居民也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民防過去在台灣曾經是「顯學」,也歷經多次轉變。不過這一篇不是要考究民防的歷史,這件事可能去問甫成立的「全民動員署」(All-Out Defense Mobilization Agency) 還比較清楚。不過因為有些時代太過久遠(例如民國38年),熟悉「動員業務」歷史的人搞不好已經不在軍方。你本著研究的精神跑去問全動署這些問題,全動屬也不一定有義務和能力回答完整。我提這件事的目的在於,動員有其歷史,曾經有一段時間叫做「整體動員」,現在則是「全防衛動員」。這些語意隱含的珠璣歷史,早就在台灣社會留下不少軌跡。動員所服務之目的,在相關法制建設歷經時代的轉變之後,是否還仍保有若干元素是你我所無能置喙者?這些都需要研究。

圖來源:https://aa.archives.gov.tw/

我猜想這些跨世代的前因後果目前頗缺乏研究動能,但掛名在「動員」「民防」名義下的業務應該不少。例如各種縣市政府的演習,講習等活動。不過這時候有趣的現象就會發生了,對於金馬地區的民眾而言,動員和民防業務不可分,每家每戶都能講得分享一些經驗。但在本島,不同時代的差異會非常的明顯。現在網路主力活躍的

不同世代的不同記憶和想像

30到40歲這個族群,對動員業務可能只有聽過沒有「深受感召」。30歲以下在社群媒體活躍的族群就更別說了。最近烏克蘭的衝突也讓不少人又重新想起在「民防」的層面是否自己能做什麼來「抵禦外侮」「保家衛國」。但對於現代台灣社會來說,走早年「總體作戰」「軍民一心」「支援前線作戰」的各種精神口乎,落實的可能性可說為零。

更何況,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就只能靠想像和閱讀。比如說我們抓一個年齡層來看,就35歲的男子好了。我們雖然不能說沒有當兵是一種「缺憾」,但有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對於涉及軍方的動員和民防業務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

也因此,這一年多來,我們看到了三種主要涉及民防的想像在行動面的路線:

  1. 急救/救難
  2. 國民兵/武裝民兵/義勇(如資安
  3. 避難和收容

這三種想像剛好能展現不同世代的想像。我這邊先不多做內容解釋。(1) 大概是台灣民間目前最有能量的路線,(2) 則是新興世代尤其是部分年輕男子被賦予或是自我投射的路線。(3) 則是早有累積,也比較容易被匡列為民防整備度的優先項目。我會舉這三個不是說整體台灣社會只有討論這三個,而是這三條路徑相較於其他民防業務領域,是跨各種世代都能一眼就了解其重要性的好例子。

哪些單位平常就在搞民防?

這三條路線的 (1) (3) 涉及不少單位,(2) 則是飽受爭議但一聽起來就熱血沸騰的主題。在 (1) 和 (3) 的部分,還有如各縣市的「民防大隊」「民防管制中心」「民防常訓」「民安演習」等聽起來像是回到威權世代的民防業務名稱。不過2000年後出生的讀者不要懷疑,這些都是每年必需要「演訓」「演練」的任務。

了解這些業務並不難,也不用看高深複雜無味的報告。只要進到 YouTube 檢索相關的關鍵字,我們就能看到很豐富的紀錄影片。看過之後再回來想想,你對於民防業務的想像和現實狀況有什麼出入。積極的人當然可以問更多的問題,例如這些業務和我是什麼關係?這些業務在災難避難時,我會不會需要?如果我想要貢獻一己之力走這個路線,那麼進修的管道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很切實際,因為烏克蘭和台灣實在很遠,動腦筋了解烏克蘭現況是好的,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讀俄語或是烏克蘭語會有困難,閱讀英文報導也是耗費時間。趁著這個遠方戰火疑雲密佈的時刻,多多了解自己國家的民防和動員業務,這是值得「投資」幾個小時的項目。

你可能發現這些散佈在 YouTube 的影片都沒有「作戰」的性質,你也可以發現這些業務你從來沒有體會過。這些演訓和演習在何時何地發生,你也看不到,傳統新聞也不太報導。於是乎,你就必須了解目前動員和民防體系的業務是如何執行的,這個任務對於絕大多數的民眾而言,都是沒有機會投入時間的。

簡單來說這些業務觸碰不到「大數人口」,而要把這些訊息推送到一定比例的人口,目前的做法也是辦不到的。在過去這點不難想像。想想看似單純的疫苗接種在第二劑和第三劑要提高某個年齡層的接種率,或是旗津兩萬多人要一次全部快篩都如此兵荒馬亂,那麼涉及「全民」業務是否會更龐大艱難?更何況是要服務「全民防衛」目的之民防和動員業務。

那怎麼辦?一方面國防部喊著要「全民防衛」,二方面「全動署」才由「後指部」改制,新的網站還是熱騰騰的上架了很多以前沒有縱整公開的資訊。甚至我們也看到在新聞報導全動署即將出版一本《全民國防手冊〉而不由得高度的殷切期待。但這些延續過去做法的業務,看起來都和各國現代的民防作為稍有不同。聰明的朋友會說,威脅型態不同,當然搞出來的民防就會不同。這點我也蠻同意的,那麼這些民防業務是否至少在想像面要需要有新的公開的論證和辯證?

我想答案是很明顯的 yes。既然這個主題是自己有興趣的,就算摸索也要摸算到一個不是看報說故事的程度。執事之故,因此有了上一次的小活動。

讀者在此時可能又會發現,那麼 (2) 的國民兵/武裝民兵/義勇路線呢?我的答案是,即使你是勇猛精進,但國家的法制目前不會讓你搞這個,所以還是先不要想太多。但有些觀念是可以理解的,這些觀念將有助於釐清幾個在台灣社會混淆已久的揉在一起反而不知所指涉的概念混淆:

  • 國防
  • 防衛
  • 民防
  • 動員
  • 平時
  • 平轉戰
  • 戰時
  • 人類安全

先這樣。週六 (2/19) Saturday 我在 Twitter Space 於台北時間 14:00 也會針對這個主題公開聊聊,歡迎參加。大家多多利用自己各種習慣的場合交流。

https://twitter.com/i/spaces/1BRKjnRXzDpKw

《民防搞什麼》之初心篇 有 “ 2 則迴響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