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屏地區急診資料挑戰賽

這件事在三年前始發極度缺乏推動動能的初期,為了要克服各界「合作」的「靜摩擦力」,我主動扮演了不少角色。主要的貢獻可能在於各方人馬原不認識(醫療、資訊、政府和志願者),在不同場合(六到八個場合)藉著機會讓大家互相認識。

分享點番外篇的觀察,也算是留點記錄。三年之間的經驗早已公開不少,有興趣者請自行檢閱相關關鍵字必然能查取。

(A) 衛服部的網站署名以行政院發出的新聞稿,可能表示衛福部還不知道要如何公開看待 KAMERA,但張揆即將卸任,借其帶出相關議題也不失為有所交代。但通篇沒有留下任何相關連結,是敗筆一件。

(B) 張揆在新聞稿將此事方向錯置為年輕人缺乏政府標案處置能耐,因此多方資訊和正式協作之專業難以進到政府資訊採購體系,並請工業局設計相關標案以代替企劃書,我個人以為此乃看低了整件事在衛福領域處置醫療資訊在醫界間還不甚透明之嚴重性。至於一直往建置友善「網站」方向之陳述,則是沒學到 wdc.gov.tw 的教訓。缺乏區域化治理思維和現代化協作執行維運能力,可能才是本案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之主要關鍵,而在以證據和數據為基礎的決策過程,才是處理急診壅塞的努力方向。

(C) 因此 KAMERA 團隊所建置的「國內最大型的急診壅塞監測系統」是更為重要之標的,但系統本身或許還不是真的上游關鍵,上游關鍵在於:為什麼建置、如何建置、遇到什麼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還需要什麼才能解決問題,以及為什麼 KAMERA 會出現等問題。

(D) 我大約兩年前和美國美西與日本東京一團隊分別介紹此事,美西團隊代表也曾經來台(有在台灣和美國喝到咖啡的朋友別說不記得)。後來他們參考 KAMERA 模式,在不等的計畫(如與 WHO 合作)也將部分概念發揚光大。我個人感覺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在此方面之發展在衛福部端或地方政府的衛生體系,可能比較缺乏(一)以資訊洞見來促成公衛改革之意念與執行計畫漸第鋪陳的經驗,而在(二)計畫支撐經費的部分,則缺乏主動撥用之彈性,在(三)在計畫發展歷程部分,以台灣經驗意念來促成更廣闊區域合作之整體概念,仍然非常貧瘠和封閉。這部份在當年我所共同發起的莫拉克災情中心、爾後的開放資料、現在在北市府呈現乖違彌留的「開放政府」計畫,以及 KAMERA 等,都有類似的侷促。 事實上有些讓台灣經驗「輸出入」需要的場域都是存在而且公開的,但不存在的是… [下略三千字]… 未來再交流。

(E) 網路社群就是 volunteer network 的一種型態,張揆在此場合實則不需特別強調和神化,缺乏觀點應該是多建立先以本位專業為基礎的 volunteer network,但在營運端、治理端、體系化和財務健全化的部份多加著墨。

以上。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