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為外媒據點的問題

台灣憑什麼

昨天下午抽空去一趟台灣的「時代力量」所舉辦的座談。這還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參加時代力量的活動,但這主題並不陌生,談的是外媒以台灣作為據點的各種考量。主辦單位找了老中青三代的媒體人,主要是美籍和澳籍的與談人。細節是什麼不是本篇重點,我就不用多說了。

過去我和外國媒體記者打交道的經驗,雖非工作正務,但也不在少數。今年四、五月拜「肺炎之賜」,也接受了幾個外媒的訪問,談的主要是科技防疫和人權議題,但和這些記者們更多是保持長期的朋友關係。我大概八年前曾到英國衛報 (Guardian) 總部演講,後來也擔任過《天下》雜誌的顧問,和殷允芃創辦人聊過幾次,協助他們建立某個團隊。殷本人是外媒記者出身(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 UPI),因此算起來對這個圈子比較認真看待,可說是自2012年開始。至於國內的媒體圈子,大概可追溯至2004年,當時聽說部落格很紅,因此接觸記者的機會非常之多。

說這些背景的原因是表示,我看這些事是有本的,不是敲起鍵盤來就幻想一通。如果你問我怎麼看這議題,我會說,先起一個概念上的「框架」來看這件事,會看得比較清楚。這當然沒有學術上的精確程度,只是為了方便後續的討論。

首先我們可以先以媒體的「組織特性」來看待,同樣是外媒,大概可以分為幾種,我們只舉台灣大眾稍微熟悉的例子。

是什麼樣的媒體

  • 提供商業服務的商業媒體集團,例如 Bloomberg, Dow Jones, Thomson Reuters 集團等即為一類,他們旗下有新聞紙也有商業服務的業務部門,日本的讀賣新聞集團家大業大,離台灣近,也算佼佼者
  • 傳統綜合性的紙本媒體但沒有商業服務(或是商業服務佔集團營收比例不高),例如紐約時報、衛報等
  • 具有豐富通訊社性格的媒體,例如美聯社 (AP)、法新社 (AFP)、DW、Al Jazeera 等
  • 專業財經媒體,例如倫敦金融時報 (FT)、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等
  • 接下來是有製播團隊的,例如台灣也很熟悉的 NHK、BBC 等
  • 新媒體型態,有正規編制,常有台灣新聞者,例如 Quartz

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怎麼分都不太對。沒錯!這點其實說明了,從媒體本身的資本和商業構成型態,或許更能貼切的描述這個外媒到底如何分類。因為同樣是外國媒體,但媒體本身的財力、新聞產品和營運模式的差異度,可說是非常之大。要清楚描述這部分實在是太花時間了,我經驗不足,交給傳播學界的朋友研究。

是什麼時期入行的記者

第二點是比較特別的,在問「台灣能否成為外國媒體的新聞自由避風港」之前,還有另外一個因素要看,就是記者本身入行的經歷。我用四個時代來分:

  1. 冷戰時期擔任過記者者(1991年之前)
  2. 冷戰到社群媒體普及之前擔任過記者者(約莫是1992到2010)
  3. 2011年社群媒體普及後才入行者
  4. 2018年後美中貿易戰之後才入行者

來自這四個非常不同時代的記者所受過的訓練,所習慣的採編寫流程,還有對於台灣和東亞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些熟知台灣歷史,一路陪伴著台灣「走過來」。這歷史感的親身體驗,是後進者很難從書上揣摩的。這些經歷會有助培養重新「回到台灣」駐點的期待。不過這樣的記者通常有點歷練,也知道台灣政府過去對待外籍記者的態度。他們若要專入一個領域寫通常會寫的很好,只是多半年事已高,不一定還留在這個領域。1991年25歲的,現在大概是54歲,正是文筆最犀利的時候。但時代是2020年,他們面臨的挑戰和後面兩個世代的記者不盡相同。

冷戰結束後到2010年之間開始從事新聞工作,現在想再來台灣的,多半對台灣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這一群記者大概體會過台灣慢慢從區域到世界新聞圈子消失的年代,比如說陳水扁時期成立的台北外籍記者俱樂部,中間凋零到難以自保的窘境都看在眼裡。這時候中國崛起,所有世界的關注度都往中國跑,要不在北上廣深,要不就在香港,台北完全不在考量之內,除了總統大選期間入境的觀察團,偶爾可見提升台灣關注度的熱潮。

當然,這裏沒有提到專業媒體,如半導體、電子業、自行車業,甚至是軍事領域等。這些領域的外籍記者和一般新聞媒體有不小的差異,他們絕大多數也是冷戰結束後才開始頻繁的出入台灣。

第三個是社群媒體普及後才入行者,第四個是因為美中貿易戰在香港或是中國境內被威脅後,才考慮台北作為一個區域據點可能性的這一批記者。由於這時間點離現在很近,想必各位也都有所耳聞。我這邊只是要說,同樣是要吸引外籍媒體,由於願意考慮來台灣記者的經驗如此不同,對於台灣作為區域據點是否可行的評估,也會相當不同。

更多的技術性細節

只要有跨境營運經驗的都能體會到,即使是在現階段,台灣對想常駐的外籍人士而言,並沒有提供完整度高的誘因。這誘因不單只是新聞自由度保障,或是記者人身安全這層面的誘因,還有更多屬於媒體組織立案、政府資訊完整度、工作權、稅籍、生活等林林種種的問題。如同座談會中所提,即使因為美中貿易戰(or 冷戰2.0),台灣「僥倖」得到了關注,但說要到成為區域的新聞中心,著實還有非常多細膩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政府單位這一段。撇開要吸引什麼樣的外國媒體,就連駐台開疆闢土的外籍記者本身經歷,如上段篇幅所述,也會有不同的接引之道。你對資本額上百億台幣的媒體所談的和有正規編制的新媒體,絕對是不一樣的,而五十多歲的新聞老手和剛念完港大跑到台灣來的,工作所需的企業支持、政府支援和社會資本的接取樣態,也是不同的。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