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老天,本日(5月27日)身體九成復原,能繼續執行本來打算的訓練強度。不過在重新提升訓練質量之前,重要的是:訓練安全的確保。你說在家運動?對,在家當然也有訓練安全的考量。我的安全和你的不會一樣,這點也是容易忽略的。
前期提要:https://blog.schee.info/category/sports/
先說結論,今天跳繩很保守跳了三千下,全程約34分鐘多完成(前幾天5000下65分鐘)。伸展運動做的比較充足,也大約是30分鐘。在大病初癒之後最短期強度比較高的有氧運動,我做了什麼準備?
- 自體感覺評估
- 體溫量測(和趨勢紀錄)
- 血氧量測(和趨勢紀錄)
- 降溫措施(清潔用水桶)
第 (4) 項可能各位朋友會比較有興趣。今天氣溫高,若在戶外曝曬過久容易熱衰竭。補水很重要,但跳繩不太可能在過程當中補足失去的水分(胃都是水一直跳會腹痛)。而當我感覺非常熱甚至是難以耐受但又不到衰竭的階段(這需要很多經驗),保持訓練的品質,降溫措施是蠻必要的。
就是那一桶冰
我印象中看到會強調降溫的運動有幾個,例如:
- 傳統拳擊(每一回合中間)
- 長距離路跑(競賽過程)
- 職業運動賽(賽後)
降溫的目的有所不同,但這三項是我在大型賽事報導或轉播常看到的。還有些是訓練橋段的影片,這些使用降溫措施的機率也不低,正確來說應該是冷療 (cryotherapy) 的手段?
我猜想除非是運動競技強度高,有短期內快速復原的時間壓力,不然一般人除非是挫傷需要施以急救的 R.I.C.E. 處理,不然訓練場合應該不會看到有冰塊冰桶冰浴缸出現,泡在冰水搞不好也會讓自己暴露在不必要的風險。更實用的是用沾水毛巾擦擦身體,讓皮膚整潔。有時候出汗量大,眼睛沾濕了汗水會很難受。擦乾淨比較好繼續運動,心裏的感受感上也會比較涼快。
我還是潑潑水就好

這原本是清潔用的水桶,前幾天因為停電儲存了一些水。這些水不能浪費,就被我拿來跳繩時「潑水」降溫了。這在家裡運動比較好準備,在外面不可能這樣做。跳繩需要開放的空間,室內潑水不切實際,不是熟悉的環境要在跳繩的各組數中間迅速對身體表皮降溫,也很難把流程做到順利。所以「在家運動」有唾手可得的水源,這也是優勢之一。下次我應該會準備些碎冰塊,在做其他的項目時在訓練結束後可以施用。
本日的出汗量示意。全身表皮的出汗量在24分鐘結束之後,都是這樣的「水平」。我今天前半段的跳繩轉速有稍微加快,但並不是靠著手腕的力量加快繩體的旋轉,而是開始嘗試揣摩快速跳繩的跳躍方式,讓第1000下大約9分38秒完成。當然,這和高手還差得很遠,我在技巧上還要認真不少才能在層次上有所突破。尤其是我需要轉速高,而且跳的很久,不是一分鐘內的「衝刺」或是「花式」。「快」和「久」這兩個要同時達成,要很認真。
在家(封閉或是半開放空間)的好處就是即使做得很狼狽也不會被指指點點。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運動員,也不是每一個人做運動的目標都是競技。有了這一層「隱私」的保護,在家運動應該能放得更開,做些以前不敢在其他公共場合做的「狼狽」「羞恥」動作。而且就算累了隨時要叫停,也不會有時間的壓力(如運動中心的鐘點時間),要把自己弄乾淨也非常方便。
運動日誌的讀者回饋
有朋友問說我怎麼不拍影片,容我解釋,還請暫時見諒:
- 主要目的不是展示,而是紀錄,紀錄有很多手法,拍影片拍照片很熱門,但我想先紀錄的深刻一點
- 我九成九的自拍都是在動態運動下拍的,包含有些朋友看過我在海邊跳水,空中跳躍,對,那些都是自拍,所以很花時間

紀錄只要先有紙筆就好了,不用什麼很高科技的產品,再加上便宜但強大的碼錶,就是完美紀錄工具組合。只是筆記本很快會髒,所以翻拍是保存紀錄的選項之一。手機對我來說在運動過程當中不太可行,因為運動有強度,手上都是汗,很難操作現代的手機。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直接留言,或是到這個頁面找尋聯絡方式。認識我的就直接敲訊息就好。今天先這樣。謝謝。
[…] 5/27 (Day 13) […]
[…] 5/27 (Day 13) […]
[…] 5/27 (Day 13) […]